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贵州三都一季中稻区褐飞虱主害代的发生规律
, PP. 133-139
Keywords: 褐飞虱 ,种群动态 ,一季中稻 ,发生规律
Abstract:
为明确贵州三都喀斯特褐飞虱主害代的发生规律,2009―2011年采用灯光诱测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该地区一季中稻区的褐飞虱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各迁入代灯下诱捕虫量和田间虫量在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2009年单日最大诱虫量达6688头,分别是2010年和2011年的15.3倍和2.5倍。2009、2010、2011年预测圃虫量高峰分别为10777、4630、1615头/百丛,但主害代均为第4代和第5代,始见日与主迁入峰日呈显著相关。不同年份、不同移栽期稻田第4代、5代褐飞虱各虫态发生程度不同,2010、2011年褐飞虱若虫高峰日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晚栽稻田成虫、若虫的发生高峰日均迟于早栽类型田;早、晚栽时间差异形成的水稻不同生育期并存,利于褐飞虱栖居、繁殖。天敌蜘蛛、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的种群消长具有同步性,但其自然控制作用不足以控制褐飞虱危害。
References
[1] 闫香慧, 刘怀, 赵志模, 等. 水稻褐飞虱灯下发生期及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08, 35(6): 501-506
[2] Hu G, Cheng X N, Qi G J, et al. Rice planting systems, global warming and outbreaks of Nilaparvata lugens (St?l).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2011, 101(2): 187-199
[3] 王德其. 贵州省稻飞虱测报研究进展. 病虫测报, 1992(2): 62-63
[4]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贵州省稻飞虱监测技术规范 DB52/T 396-2005. 2005: 2005-6-14
[5] 程遐年,吴进才,马飞. 褐飞虱研究与防治.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 朱述钧.稻飞虱研究中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进展.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33(3):343-346
[7] 齐国君,芦芳,胡高,等.2007.年广西早稻田褐飞虱发生动态及虫源分析.生态学报,2010,20(2):462-472
[8] 蒋春先, 武俊杰, 齐会会, 等. 广西兴安地区褐飞虱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12, 39(6):523-530
[9] 王鹏,甯佐苹,张帅,等.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中国水稻科学,2013,27(2):191-197
[10] 缪清玲, 吴加伦, 唐启义, 等. 化学元素用于识别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的可行性研究. 昆虫学报, 2012, 55(5): 535-544
[11] 陈燕, 吴碧球, 黄所生, 等. 中国南宁和越南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比较.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1): 190-196
[12] 林拥军,华红霞,何予卿,等. 水稻褐飞虱综合治理研究与示范――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应用昆虫学报, 2011, 48(5): 1194-1201
[13] 王明勇.2005.年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启迪.植物保护,2006,32(5):113-115
[14] 程家安,祝增荣. 2005年长江流域稻区褐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分析. 植物保护, 2006, 32(4): 1-4
[15] 更多...
[16] 艾祯仙,周朝霞,白明琼,等. 三都县2009 年稻飞虱发生与防控技术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 2010(6): 136-137
[17] 黄建义,李汝铎. 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规律的研究.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2, 10(3): 226-233
[18] 浦茂华,陈洁明. 褐稻虱发生程度数理预报的初步研究. 植物保护, 1979(5): 1-9
[19] 齐国君,肖满开,吴彩玲,等. 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10, 37(3): 193-200
[20] Sawada H, Subroto S W G, Mustaghfirin Wijaya E S. Immigration,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outbreak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l), under different rice cultivation patterns in central Java, Indonesia. Technical Bulletin-Food and Fertilizer Technology Center, 1992, 130: 9-18
[21] Normile D. Reinventing rice to feed the world. Science, 2008, 321: 330-333
[22] 金星,王德其,金道超,等. 贵州省稻飞虱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治对策.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1998, 17(4): 208-214
[23] 周朝霞,吴祥,白明琼,等. 三都县1996~2006年稻飞虱灯光诱测结果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 2007(13): 76, 80
[24] 温冬梅, 金道超, 杨洪, 等. 灯光诱集白背飞虱种群的发生动态及变化规律.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25(2): 474-478
[25] 李大庆, 杨再学, 谈孝凤, 等. 第3代白背飞虱发生虫量及发生期预测模型. 贵州农业科学, 2008, 36(5): 66-68
[26] 贵州省稻飞虱联合测报组. 贵州稻飞虱研究(1981~1983年). 贵州农业科学, 1984(5): 24-28,1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