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火麻仁品种与药用部位本草考证
Keywords: 大麻,火麻仁,果实,种仁,本草考证
Abstract:
目的:通过对火麻仁的本草考证,明确火麻仁药材品种及入药部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考证历代本草著作,结合现代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火麻仁的基原植物古今一致,均为桑科大麻属植物大麻Cannabissativa。而入药部位,早期文献中对本品的药用部位并未作严格区分,麻賁(雌花序或未成熟的果实)、麻子(果实)、麻子仁(种仁)三者相互混用;自陶弘景开始,逐渐认识到其果皮的毒性,其后历代本草、方书大都特别指出大麻入药须去除果皮,使用种仁。现代药学文献对火麻仁药用部位的记载,或果实,或种仁,较混乱。结论:火麻仁品种古今一致;种仁比果实更安全,其药用部位应为种仁。
References
[1] | 百色地区防疫站,德保防疫站.火麻油中毒232例调查报告[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78,12(2):70.
|
[2] | 吴德辉.服食罂粟果、火麻仁中毒各1例报告[J]. 江苏中医药,1991(10):17.
|
[3] | 神农本草经校注[M]. 尚志钧校点.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96.
|
[4] | 杨明.野生大麻与栽培大麻观察简报[J].中国麻业,1992(3):44.
|
[5] | 李昉.麻类植物野生大麻营养成分的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8,30(4):76.
|
[6] | 陈藏器.本草拾遗[M]. 尚志钧辑.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54.
|
[7] | 孟品佳.大麻植物与树脂检验[J].刑事技术,2001(1):26.
|
[8] | 苏颂.图经本草[M]. 胡乃长,王致谱辑注.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29.
|
[9] |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482.
|
[10] | 李时珍.本草纲目.第8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444.
|
[11] | 刘晓龙,尚志钧.《神农本草经》麻蕡的本草考证[J].江西中医药,1992,23(5):40.
|
[12] | 张仲景.伤寒论[M]. 刘渡舟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66.
|
[13] |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尚元滕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99.
|
[14] |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江户医学影北宋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48.
|
[15] | 寇宗爽.本草衍义[M]. 颜正华,常章富,黄幼君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147.
|
[16] | 郭宇姝,冯建林,刘勤,等.GC-MS 法测定火麻中Δ9-四氢大麻酚的含量[J].中国药房,2008,19(3):201.
|
[17] |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4.
|
[18] | 吴征镒.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13.
|
[19] | 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2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75.
|
[20] |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296.
|
[21] | 张晓京,陆峰,马丽娟.气相色谱法分析大麻籽油中的Δ9-四氢大麻酚[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3):245.
|
[22] | 中国药典.一部[S].2010:74.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