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分子生药学在蒙药研究中的应用

Keywords: 分子生药学,蒙药研究,资源保护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分子生药学为生药学与分子生物学有机融合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通过联系分子生药学的理论和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分析了分子生药学在蒙药中的应用研究方向,认为它在蒙药的鉴定、蒙药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的评估及保存、蒙药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及调控,以及蒙药材的道地性及分子机制等研究方面具有新的指导意义,并为蒙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References

[1]  黄璐琦.展望分子学技术在生药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43.
[2]  王伟,朱平,程克棣.药用植物基因组及EST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24(1):1.
[3]  中国药典.一部[S].2010:72.
[4]  那生桑.蒙药学概况[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1):32.
[5]  周桂坤,关金凤.蒙药的历史渊源、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8(1): 6.
[6]  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内蒙古中草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2: 132, 198, 206, 256.
[7]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内蒙古蒙药材标准[S].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11, 418,459,472,490.
[8]  罗布桑.蒙药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321.
[9]  高达布海,额日和赛音,刘振国.蒙药"地格达"品种的本草考证[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4(1):57.
[10]  徐都冷.苏日塔拉图.蒙药吉斯迪格达的本草考证及原植物鉴定[J].中草药,2000,31(10):787.
[11]  康双龙,额尔敦.阿拉坦巴根.蒙药桑地格的考证[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6,2(2):28.
[12]  桑杰扎措.蓝琉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295.
[13]  达口茂玛仁巴.金光注释集[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797.
[14]  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赤峰:内蒙古科技出版社,2001:267.
[15]  罗布桑楚鲁木和.认药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265.
[16]  占布拉道尔吉.无误蒙药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161.
[17]  黄璐琦.分子生药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6.
[18]  白长明,巴根那.蒙药制剂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6:101.
[19]  邹春静,韩文卿,盛晓峰.DNA分析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4,23(2):146 .
[20]  侯敏芳.分子生物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3):429.
[21]  Cheung K S, Kwan H S, But P P. Pharmacognostical identification of American and oriental ginseng roots bygenomic fingerprinting using arbitrarily prim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P2 PCR) [J]. J Ethnopharmacol,1994,42:67.
[22]  高婷,姚辉,马新业.中国黄芪属药用植物DNA条形码(ITS2)鉴定[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12):222.
[23]  杨振艳,张玲.姜科砂仁属植物 DNA条形码序列的筛选[J].云南植物研究,2010,32(5): 393.
[24]  李妮,陈科力,刘震.景天属药用植物 DNA 条形码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12(3):463.
[25]  夏云,胡陆军,莫帮辉.DNA 条形码在蛤蚧真伪品鉴定中的前景[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2600.
[26]  刘越,王真,孙洪波.生物技术在蒙药研究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7):1721.
[27]  林梅,宋璐璐,毛国军.PCR技术的研究进展[J].大众科技,2007,99:109.
[28]  王亚明.中药材龟板和鳖甲中 DNA的提取与扩增[J].药学学报,1996,31(6):472.
[29]  周大璐.内蒙古珍稀濒危野生经济植物[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1994(4):17.
[30]  木兰. 内蒙古中药和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的比较研究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31]  黄璐琦,肖培根,郭兰萍.分子生药学: 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09,39(12):1101 .
[32]  肖小河,刘峰群,袁海龙.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展望[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1,17(2):87.
[33]  肖培根,肖小河.21世纪与中药现代化[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 (2): 67.
[34]  李隆云,钟国跃,卫莹芳.中国中药种质资源的保存与评价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9):641.
[35]  郭宝林,冯毓秀,赵杨景.丹参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7):492.
[36]  杨生超,文国松,刘雪玲.灯盏花种质资源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J].中草药,2010,41(9):1523.
[37]  余琪,沈晓霞,沈宇峰.益母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中草药,2009,40(8):1296.
[38]  高宁,程玉鹏,王振月.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分子技术[J].中医药学报,2008,36(3):61.
[39]  Balunas M J, A D Kinghorn. Drug discovery from medicinal plants[J]. Life Sci, 2005, 78(5):431.
[40]  邱英雄,傅承新,吴斐捷.明党参与川明参群体遗传结构及分子鉴定的 ISSR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 2003,28(7):598.
[41]  张荫麟.迈向二十-世纪的药用植物生物技术[J].中国医药情报,1995,1(3):16.
[42]  叶和春,李国凤.获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新途径[J].植物杂志,1998(4):16.
[43]  刘本叶, 叶和春.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紫杉醇的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1999,34(7):5.
[44]  唐丽,李国玉,杨柄友.广枣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9,40(4):541.
[45]  杨玉梅,覃建民,徐继辉.广枣总黄酮对大鼠心室肌细胞 ICa , Ito和细胞 i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7):784.
[46]  白勇,爱民,谢军.广枣总黄酮的研究概况[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5, 27(5):135.
[47]  王学勇,崔光红,黄璐琦.药用植物功能基因克隆新方法--成分差异表型克隆法[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14.
[48]  王勇波,刘忠,赵爱华.功能基因组学方法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6.
[49]  赵淑娟,刘涤,胡之璧.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23(7):52.
[50]  生书晶,赵炜,赵树进.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工程研究概况[J].生命的化学,2010,30(6):968.
[51]  占布拉道尔吉. 蒙药正典(中文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40,282.
[52]  袁庆军,黄璐琦,郭兰萍.展望分子谱系地理学在道地药材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6):2007.
[53]  伶晓文.我国蒙医药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济南:山东大学,199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