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药材产地加工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认识

Keywords: 药材,产地加工,传统经验,科学性与合理性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产地加工是药材生产与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丰富、较为系统的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和技术体系。经过产地加工,不仅起到去除其非药用部位以净制、终止其生理生活状态以利干燥等目的,同时通过适宜的加工方法,可促使药用部位中药效物质的最大保留、毒性成分的有效降低、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转化等物理化学变化。因此,基于传统经验形成的药材产地加工方法赋予了中药材性状、规格、品质、药性等诸多内涵,蕴涵着丰富的科学道理。本研究基于药效物质基础的角度探讨药材产地加工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药材加工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References

[1]  杨红兵, 石磊, 詹亚华, 等. 生长年限与产地加工等对厚朴浸出物的影响[J]. 湖北中医杂志, 2007, 29(2):52.
[2]  杨红兵, 詹亚华, 陈科力, 等. 发汗与去皮对厚朴中酚类成分含量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0(1):22.
[3]  张云.芍药材产地加工工艺初探[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0):856.
[4]  李德勋,陈桂,肖顺经,等.正交试验法优选鲜天麻的蒸制干燥工艺[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20(2):56.
[5]  王永山, 袁铸人. 不同加工方法对天麻中的天麻素及其苷元含量的影响[J]. 中成药, 1989, 11(3):18.
[6]  吴荣祖. 附子减毒与增效--中药附子传统加工工艺创新研究[J]. 药品评价, 2005, 2(5):380.
[7]  武孔媛, 王文全, 金家兴, 等. 环草石斛药材不同加工方法的比较[J]. 中药材, 2007, 30(9):1067.
[8]  杨秀伟, 韩美华, 陶海燕, 等. 微波加工和蒸制杭白菊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3):227.
[9]  宋健, 张会敏, 石俊英. 金银花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杀青烘干干燥法[J]. 中药材, 2008, 31(4):489.
[10]  田兰, 吴桂荣, 王岩. 红花黄色素研究进展[J]. 西北药学杂志, 2007, 22(4):218.
[11]  张龙, 李卫华, 姜淑梅, 等. 花色素苷生物合成与分子调控研究进展[J]. 园艺学报, 2008, 35 (6):909.
[12]  彭修娟, 杨新杰, 徐虹, 等. 不同加工方法对南五味子质量的影响[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 30(3):40.
[13]  范荣军, 刘成柏, 任涛, 等. 五味子红色素稳定性研究[J]. 中成药, 2009, 31(6):956.
[14]  金凤燮. 天然产物生物转化[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223.
[15]  李伟. 红叶甜菜红色素的稳定性研究[J]. 食品科学, 2009, 30(13):105.
[16]  葛月兰, 钱大玮, 段金廒, 等. 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当归挥发性成分动态积累规律与适宜采收期分析[J]. 药物分析杂志, 2009, 29(4):517.
[17]  Lv Jieli, Duan J A, Tang Y P. Two new ceramides from the radix of Angelica sinensis[J]. J Chem Res, 2008, 12(11):658.
[18]  Lv Jieli, Zhao Jing,Duan Jin-ao, et 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angelica sinensis by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en compounds using LC-PDA [J]. Chrromatographia, 2009, 70(3/4):455.
[19]  李慧, 王-涛. 藁本内酯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稳定化措施[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 15(1):56.
[20]  张翠英, 李振国, 王青晓, 等. 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对禹白芷挥发性成分的影响[J]. 中药材, 2008, 31(2):196.
[21]  王梦月, 贾敏如, 马逾英, 等. 不同入药部分及不同加工方法对白芷香豆素类成分含量的影响[J]. 中药材, 27(11):826.
[22]  赵恒. 产地加工方法对白芷化学成分的影响[J]. 中药材, 1996, 19(3):134.
[23]  丁明玉, 倪为为. 大黄中鞣质成分的分离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J]. 色谱, 2004, 22(6):605.
[24]  马自超, 庞亚珍. 天然食用色素化学与生产工艺[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8.
[25]  张永清, 孙维洋, 孙笑曼, 等. 产地加工对北沙参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J]. 山东中医杂志, 2001, 20(8):487.
[26]  王健. 薄层层析-紫外分光法测定北沙参中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J]. 中药通报, 1987, 12 (12) :38.
[27]  李祥, 陈建伟, 叶定江, 等. 明党参挥发油及致敏活性成分CSY在加工炮制中的化学动态变化研究[J]. 中成药, 2001, 23(1):28.
[28]  任德权, 周荣汉.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指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06.
[29]  杨俊杰, 张振凌. 药用植物产地加工的目的与意义[J]. 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4):323.
[30]  段金廒, 宿树兰, 钱大玮, 等. 中药资源化学研究思路方法与进展[J]. 中国天然药物, 2009, 7(5):333.
[31]  邓寒霜, 高宝云, 王新军, 等. 干燥方法对中药材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 商洛学院学报, 2007, 21(2):54.
[32]  沈雁, 王立娜, 张春枝, 等. 丹参酮转化酶的制备及其在丹参酮转化中的应用[J].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7, 26(1):21.
[33]  曾令杰, 梁晖, 陈悦, 等. 丹参酮IIA与丹酚酸B在丹参药材中的分布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6, 20(2):7.
[34]  裘汉幸, 蒋永海. 不同干燥法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比较[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6):580.
[35]  白志川. 不同产地与加工方法玄参中肉桂酸的含量测定[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3):35.
[36]  王建华, 谢丽华, 刘烘宇, 等. 玄参不同加工品中哈巴俄苷与肉桂酸的HPLC含量测定[J]. 中国药学杂志, 2000, 35 (6):375 .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