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川芎(芎藭)的本草源流考
Keywords: 川芎,芎藭,藁本,本草考证
Abstract:
目的:通过本草文献,梳清芎藭的本草源流。方法:考证历代本草著作,并结合现代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古代芎藭有东西两大产地,西部芎藭从唐代开始由于栽培分化出川芎、西芎,芎藭的原植物最早为藁本Ligusticumsinense,西芎实为L.sinense的栽培品,川芎L.chuanxiong很可能为L.sinense在长期栽培下形成的园艺品种。结论:西芎古代作为芎藭使用,近代则归属于中药藁本,因此,需要通过现代研究搞清L.chuanxiong与L.sinense关系,确立L.sinense的中药归属。
References
[1] |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M]. 辑校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69.
|
[2] | 唐慎微. 大观本草[M]. 点校本.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2,264.
|
[3] | 郑金生. 南宋珍稀本草三种[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
|
[4] | 张瑞贤. 本草名著集成[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22,98,380,647.
|
[5] | 吴仪洛. 本草从新[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4.
|
[6] | 杨时泰. 本草述钩元[M]. 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159.
|
[7] | 张山雷. 本草正义[M]. 程东旗点较.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16.
|
[8] | 王惠民.抚芎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1992,17(6): 323.
|
[9] | 曹炳章. 增订伪药条辨[M]. 刘德荣点校.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1.
|
[10] | 韩保昇. 蜀本草[M] . 尚志钧辑较.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75.
|
[11] | 孔庆莱,吴德亮,李祥麟,等. 植物学大辞典[M]. 上海:商务局出版社,1918: 420, 465, 1319.
|
[12] | 裴鑑,周太炎. 中国药用植物志[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56:182.
|
[13]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药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67.
|
[14] | 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教研组. 药材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417,610.
|
[15] | 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中医研究所. 陕西中药志[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62:216.
|
[16] |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秦岭植物志. 第1卷. 第3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417.
|
[17] | 安徽植物志编写组. 安徽植物志[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28.
|
[18] | 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浙江植物志[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71.
|
[19] | 谢宗万,郝近大. 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48.
|
[20] | 张伯崇,王兰霞,杨昌金, 等. 西芎的质量考察(Ⅰ)[J]. 中草药,1986,17(8):34.
|
[21] | 房淑敏, 张海道. 中药抚芎的原植物及其与川芎、藁本的比较[J]. 植物分类学报, 1984, 22(1): 38.
|
[22] | 谢晋,王德群. 川乌、草乌分化源流考[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5):9.
|
[23] |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0:38.
|
[24] |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点校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837.
|
[25] | 王萍莉. 川芎、抚芎与藁本的花粉形态及其亲缘关系[J]. 云南植物研究, 1990, 12(2):173.
|
[26] | 溥发鼎. 中国藁本属修订(续)[J]. 植物分类学报, 1991, 29(6): 525.
|
[27] | 吴普. 神农本草经[M]. 孙星衍,孙冯翼辑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5.
|
[28] | 朱橚. 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M]. 王家葵,张瑞肾,李敏校注.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37.
|
[29] | 太平惠民合剂局.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M]. 刘景源点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