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甘草质量差异研究概况

Keywords: 甘草,植物来源,产地,变异类型,生产方式,栽培条件,质量差异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甘草是我国大宗常用药材,其来源广泛,研究不同来源甘草间质量差异意义重大。作者对不同植物来源、不同产地、不同变异类型、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栽培条件等甘草间质量差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不同来源甘草间质量差异显著,甘草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References

[1]  王跃飞,文红梅,郭立玮,等. 不同产地甘草的聚类分析[J]. 中草药, 2006,37(3):435.
[2]  Gu Huiyan, Gong Lidong, Yu Jinghua. 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 of glycyrrhizic acid contents in root of licorice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from different cultivating areas[J]. J Forestry Res, 2002,13(2): 141.
[3]  谢晓梅,周建理,刘永好,等. 安徽亳州引种甘草质量的初步评价 [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3,22(1):47.
[4]  杨全,王文全,魏胜利,等. 甘草不同类型间中总黄酮、多糖含量比较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 (5) :445.
[5]  郝心敏,王德军,杜建喜,等. 栽培甘草的质量考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02,1:40.
[6]  周成明,田伟,尹春梅,等. 家种及野生甘草的甘草酸含量比较[J]. 中药材,2002,25(12):861.
[7]  孙兰,余竞光,李德宇,等. 野生与栽培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黄苷的含量比较[J]. 中药材,2001,24(8):550.
[8]  郑阿利,盖轲,何登文,等. 野生与栽培甘草的质量比较[J]. 中国药师, 2005,8(10):819.
[9]  李成义,李硕,杨春梅,等. 甘肃省金塔县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的比较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25(9):1815.
[10]  林寿全,林琳.生态因子对中药甘草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2,11(6): 1720.
[11]  刘艳华,傅克治.不同土壤环境生长甘草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J].中国兽药杂志,1996,30(4):25.
[12]  王文全. 甘草生态学特性及生态环境对其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 .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0.
[13]  刘长利,王文全.干旱胁迫对甘草酸积累影响的物质组分分配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3):2852.
[14]  唐晓敏. 水分和盐分处理对甘草药材质量的影响 .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15]  刘长利. 甘草酸在甘草植物体内积累的调控机制研究 .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16]  王继永. 甘草栽培营养的研究 .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3.
[17]  魏昭智,李剑中.采挖期和采挖深度对人工甘草品质和产量效益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6,23(8): 212.
[18]  陈红军,王秀歧,张尚斌. 家中梁外甘草最佳采收期研究[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7,22(1):35.
[19]  王巧娥,王文慎,张吉树,等. 梁外半野生甘草最佳采收期研究[J]. 中药材, 2004, 27 (4) : 235.
[20]  冯微,王文全,赵平然. 栽培年限和采收期对甘草总皂苷、总黄酮含量的影响[J]. 中药材, 2008,31(2):184.
[21]  王晋,刘金荣,李学禹. 不同龄期栽培甘草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 四川中医,2007,25(4):33.
[22]  孙志蓉,王文全,马长华,等. 甘草地下部分生长分布格局及其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04, 29 (4): 305.
[23]  彭励,胡正海,李金亭,等. 甘草苷在甘草中的分布及其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J]. 药物分析杂志,2008,28(8):1230.
[24]  李刚. 甘草酸ELISA法建立及栽培甘草产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 .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5.
[25]  中国药典.一部[S].2010:80.
[26]  绍玉蓝,曹岚,熊耀康.甘草生物活性研究的某些新进展[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4(13):229.
[27]  解军波. 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和评判指标体系研究 .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28]  王立,李家恒. 中国甘草属植物研究进展[J]. 草业科学, 1999,16 (4) : 28.
[29]  谷会岩. 中国甘草资源生态学研究 .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01.
[30]  魏胜利. 甘草地理变异与种源选择 .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03.
[31]  闫永红. 不同来源甘草的质量特征及评价研究 .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32]  Hiroaki Hayashi, Kenichiro Inoue, Kazuo Ozaki.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n strains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cultivated in Japan. [J]. Biol Pharm Bull,2005,28(6):111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