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曹晖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109.
|
[2] | 李时珍.本草纲目[M].点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792.
|
[3] | 王好古.汤液本草[M].点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37.
|
[4] | 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冷方南, 王齐南校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155.
|
[5] | 杨时泰.本草述钩元[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 1958:135.
|
[6] | 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15.
|
[7] |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36.
|
[8] | 李中立.本草原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62.
|
[9] | 杨华亭.药物图考.卷4~6[M].南京:中央国医馆, 1935:32.
|
[10] | 陈存仁.中国药物标本图影[M].上海:世界书局, 1935:52.
|
[11]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2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397, 453.
|
[12]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2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397.
|
[13] | 孔庆莱, 杜就田, 莫叔略, 等.植物学大辞典[M].上海:商务局出版社, 1918:833, 1370.
|
[14] | 陈仁山.药物出产辨[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1930:35.
|
[15]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M].补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670.
|
[16]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37.
|
[17] | 孙思邈.千金翼方校注[M].朱邦贤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12.
|
[18] | 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86:1079, 1085, 1088.
|
[19] | 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00:90.
|
[20] | 中国药典.一部[S].2010:170.
|
[21] | 神农本草经[M]. 吴普等述.孙星衍, 孙冯翼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7.
|
[22] | 吴普.吴普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8.
|
[23] | 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38.
|
[24] |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辑较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55, 70, 221.
|
[25] | 王家葵, 张瑞贤.《神农本草经》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20.
|
[26] | 苏敬.新修本草[M].辑复修订本.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65.
|
[27] |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鲁兆麟主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
[28] | 甄权.药性论·药性趋向分类论[M].尚志钧辑.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2.
|
[29] |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张存惠晦明轩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1249.
|
[30] |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M].嘉定四年刘甲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1211.
|
[31] | 谭其骧, 郭黎安.宋史地理志汇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
[32] | 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9:54.
|
[33] | 中国药典.一部[S].1985:153.
|
[34] | 蒋舜媛,孙辉,黄雪菊,等.羌活和宽叶羌活的环境土壤学研究[J].中草药,2005,36(6):917.
|
[35] | 徐国钧, 徐珞珊, 王峥涛.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协作组.第3册[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90.
|
[36] | 陈廷敬, 张玉书.康熙字典[M].修订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