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药典. 一部[S].2010:177.
|
[2] | 赵中振.百药炮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0.
|
[3] | 柴玉爽,王玉刚,花雷.附子乌头草乌及其炮制品的毒效比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5):847.
|
[4] | 严西亭,施澹宁,洪缉庵.得配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529.
|
[5] | 张明心.实用中药材新编[M].上海:第二军医大出版社,2010:43.
|
[6] | 武乐,张钰祺,易炳学,等.附子江西特色炮制品种"临江片"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3):690.
|
[7] | 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7.
|
[8] | 张仲景. 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50.
|
[9] |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
|
[10] | 董忠民,李正理.北乌头附子的发育解剖学[J].植物学报,1990,32(1):7.
|
[11] | 唐慎微.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M].尚志均点校.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35.
|
[12] | 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3.
|
[13] |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10.
|
[14] | 孙思邈.千金翼方[M].朱邦贤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6.
|
[15] | 吴越.日华子本草[M].尚志均点校.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06.
|
[16] | 谢晋,王德群.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源流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5):10.
|
[17] |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3157.
|
[18] | 王衮.博济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3.
|
[19] | 赵佶. 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066.
|
[20] | 齐仲甫.女科百问[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7.
|
[21] | 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
[22] | 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84.
|
[23] | 朱震亨.丹溪心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4.
|
[24] |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曹晖校注.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222.
|
[25] | 陈嘉谟.本草蒙筌[M].李国坤校注.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266.
|
[26] | 李时珍.本草纲目. 上册[M].刘衡如,刘山永校注.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794.
|
[27] | 汪昂.本草备要[M].李国坤校注.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266.
|
[28] | 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72.
|
[29] | 张志聪.本草崇原[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079.
|
[30] | 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862.
|
[31] | 王慕邹.炮制附子中生物碱含量的变化[J].中草药,1983,14(1):1.
|
[32] | 张菊花,张晓艳.探析不同炮制方法对附子药理作用及毒性的影响[J].海峡药学,2008,20(10):89.
|
[33] | 郑露露.附子炮制中的成分流失[J].中药通报,1983,8(2):26.
|
[34] | 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3.
|
[35] | 杜厚毅,何家瑜.附子延寿养生慎防炮制陷阱论制附子的不良加工[C].南宁: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2007:33.
|
[36] | 杜厚毅,何家瑜.再论附子黑加工重探古法之真谛[C].北京:第二届扶阳论坛,2008: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