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基于机械粉碎法的穿心莲内酯复合粒子制备及其溶出度研究
Keywords: 穿心莲内酯,粒子设计,复合粒子,溶出度
Abstract:
目的:制备穿心莲内酯复合粒子,并对其粒子结构与溶出度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机械粉碎法制备穿心莲内酯与聚乙二醇(PEG)6000复合粒子;通过扫描电镜(SEM)与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复合粒子的结构;采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其接触角;考察其体外溶出曲线。结果:穿心莲内酯与PEG6000形成相互包覆的复合粒子结构,且穿心莲内酯结晶度下降。以水为测定液,穿心莲内酯与PEG6000复合粒子粉体的接触角明显小于其原粉与物理混合物,且复合粒子的体外溶出速率明显优于其原料、超微粉及其物理混合物。结论:基于机械粉碎的穿心莲内酯复合粒子能显著提高穿心莲内酯的体外溶出度。
References
[1] | 李曙光,叶再元.穿心莲内酯的药理活性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984.
|
[2] | 杨琼,李曙光,董建华,等.穿心莲内酯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J].山东医药,2009,49(12):108.
|
[3] | 中国药典.一部[S].2010:387.
|
[4] | 刘建文, 贾伟.生物资源中活性物质的开发和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415.
|
[5] | 程国印,李红举.穿心莲内酯及其衍生物制剂临床作用特点与不良反应评析[J].中国药事,2011,25(11):1132.
|
[6] | 应国烽,陈梅莉.不同种类环糊精对穿心莲内酯的增溶效应研究[J].中国药业,2010,19(24):26.
|
[7] | 索绪斌,张云凌,杨兆琪,等.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测定[J].中成药,2007,29(4):594.
|
[8] | 郭秋实. 穿心莲内酯包合物脂质体靶向系统研究. 长春:吉林大学, 2012.
|
[9] | 刘蕾,王钰涵,韩光,等.穿心莲有效部位Poloxamer188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工艺[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1(2):91.
|
[10] | 李杨秋, 崔升淼, 邢占磊.穿心莲内酯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9):2381.
|
[11] | 杜红,牛欣,冯前进,等.穿心莲内酯口服微乳与穿心莲内酯片在家兔体内生物利用度的比较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3):217.
|
[12] | 孟慧,许勇.穿心莲内酯自乳化软胶囊的制备和溶出度评价[J].药学实践杂志,2010,28(3):184.
|
[13] | 朱双燕,尹蓉莉,崔名全,等.穿心莲自微乳化制剂的处方优化及质量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8):55.
|
[14] | 邹建军,顾小祥,朱余兵,等.穿心莲内酯分散片的药动学与生物等效性[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7,38(7):506.
|
[15] | 江志强.穿心莲内酯类脂质囊泡的研制及其抗肝癌靶向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
[16] | 刘洁,吴海燕,王阿强,等.穿心莲内酯微囊的制备及溶出度考察[J].中国药师,2005,8(3):200.
|
[17] | 曹同玉, 刘庆普, 胡金生.聚合物乳液合成原理性能及应用[M]. 2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486.
|
[18] | 李凤生, 姜炜, 付廷明, 等.药物粉体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272.
|
[19] | 李凤生, 杨毅.纳米/微米复合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27.
|
[20] | 盖国胜.超微粉体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109.
|
[21] | 刘广文.造粒工艺与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377.
|
[22] | 杨明,韩丽,杨胜,等.基于传统丸、散剂特点的中药粒子设计技术研究[J].中草药,2012,43(1):9.
|
[23] | 阎恒梅.采用干式混合法的功能性粒子的设计[C].济南: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三研究所, 1994.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