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中药燥性理论溯源及研究思路探讨
Keywords: 中药燥性理论,历史源流,研究思路
Abstract:
中药燥性作为中药固有的性能之一,具有特定的功效和副作用,中医临床用药通过炮制、配伍等手段能够去烈存用。目前国内学者已对中药燥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仍存在着燥性评价指标不明确等问题。该文采用本草文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燥性理论的历史源流和特色,梳理现代文献明确中药燥性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中药燥性研究应该采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综合评价的研究思路,可望进一步指导中医临床对燥性中药的应用。
References
[1] | 陈士铎. 本草新编[M].柳长华, 徐春波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
|
[2] | 石寿棠. 医原[M].王新华点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
[3] | 吴瑭. 温病条辨[M].孙志波点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0.
|
[4] | 孙媛媛,单国顺,谢君,等.栀制人参对正常大鼠红细胞膜Na+ K+-ATP酶活力的影响[J].中成药,2010,32(12):2159.
|
[5] | 郝延军.白术的炮制原理研究.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6.
|
[6] | 容穗华,林海,高妮.白术炮制工艺及炮制原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8):1001.
|
[7] | 费伯雄.医醇賸义[M].王校华校点.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
[8] | 刘完善.素问玄机原病式[M].孙桐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
[9] | 陈藏器. 《本草拾遗》辑释[M].尚志钧辑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
[10] | 赵佶. 圣济经[M].吴褆注, 刘淑清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
[11] | 张从正. 儒门事亲[M].刘更生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
[12] | 陈嘉谟. 本草蒙筌[M].张印生等主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9.
|
[13] |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上册[M].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
[14] | 张睿. 修事指南[M].杭州:抱经堂书局, 1926.
|
[15] | 李中梓. 雷公炮制药性解[M].钱允治订正. 金芷君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
|
[16] | 汪昂. 本草备要[M].谢观, 董丰培评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6.
|
[17] | 刘庆林.中药润燥性能浅探[J].国医论坛,2006,21(6):18.
|
[18] | 杨敏, 陈勇, 张廷模.中药润燥性能本草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4(3):91.
|
[19] | 赵青红.麸炒对苍术挥发油的影响及其与道地性的关系[D].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
|
[20] | 刘艳菊, 陈雯雯, 曾敏, 等.苍术炮制前后水提物药效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7(15):2276.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