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AM真菌对滇重楼光合参数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Keywords: 滇重楼 ,AM真菌 ,光合特性 ,生理生化指标 ,抗逆性
Abstract:
通过室温盆栽接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灭菌土壤条件下接种28种丛枝菌根(AM)真菌对滇重楼光合参数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滇重楼与AM真菌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AM真菌诱导处理后,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叶片的光合参数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有所差异,AM真菌的施用能够提高滇重楼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提高滇重楼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及保护酶活性,增强了滇重楼抗不利环境的能力,促进了滇重楼的生长,而滇重楼与AM真菌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选择性。从综合接种效应来看,瑚状盾巨囊霉Racocetracoralloidea、美丽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calospora、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claroideum、透明盾巨孢囊霉S.pellucida和明球囊霉Rhizophagusclarus是最适宜滇重楼大田栽培时推广应用的优良备选菌株。
References
[1] 汪发缵, 唐进. 中国植物志.第15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86.
[2] 李海涛, 罗先文, 管燕红, 等. 云南省不同地区滇重楼皂苷含量的对比及影响因子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5): 803.
[3] 刘润进, 李晓林. 菌根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4] 黄京华, 谭钜发, 揭红科, 等. 丛枝菌根真菌对黄花蒿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6): 1443.
[5] 陈丹明, 郭娜, 郭绍霞. 丛枝菌根真菌对牡丹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10, 30(1): 131.
[6] 苏文华, 张光飞. 滇重楼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25(6): 545.
[7] 张世华, 梁社往, 何忠俊, 等. 10个地理种源滇重楼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27(5):708.
[8] 周浓, 夏从龙, 姜北, 等. 滇重楼丛枝菌根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4(14): 1768.
[9] 周浓, 张德全, 孙琴, 等. 真菌诱导子对滇重楼中次生代谢产物甾体皂苷的影响研究[J]. 药学学报, 2012, 47(9): 1237.
[10] 段艳涛, 何忠俊, 梁社往, 等. 滇重楼总皂苷含量和菌根侵染率与土壤因子的关系[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2): 3091.
[11] 周浓, 丁博, 冯源, 等. 接种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菌根侵染率和入药品质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40(16):3158.
[12] Philips J M, Hayman D S. Improved procedures for clearing and attaining parasitic and vesicular mycorrhizal fungi for rapid assessment of infection[J]. Trans Br Mycol Soc, 1970, 55: 158.
[13] 张志良, 瞿伟菁, 李小方.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4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58.
[14] 裴斌, 张光灿, 张淑勇, 等. 土壤干旱胁迫对沙棘叶片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13, 33(5): 1386.
[15] 王雯玥, 韩清芳, 宗毓峥, 等. 不同叶型紫花苜蓿不同茬次光合效率的差异[J]. 草业科学, 2010, 27(5): 50.
[16] 赵金莉, 贺学礼. AM真菌对白芷抗旱性和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1, 20(3): 184.
[17] 孙小玲, 许岳飞, 马鲁沂, 等. 植株叶片的光合色素构成对遮阴的响应[J].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8): 989.
[18] 刘维暐, 陈翠, 和荣华, 等. 四种重楼属植物光合作用特征[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3, 35(5): 594.
[19] 欧静, 何跃军, 刘仁阳, 等. 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对桃叶杜鹃幼苗光合性能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微生物学通报, 2013, 40(8): 1423.
[20] 宋会兴, 彭远英, 钟章成. 干旱生境中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光合特征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8, 28(8): 3744.
[21] 姚娟, 王茂胜, 王通明, 等.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烤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J]. 中国烟草科学, 2013, 34(4): 30.
[22] 李桂伶, 范继红. VA菌根对黄檗幼苗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3): 25.
[23] 闫昭如, 张忠兰, 薛元霞, 等. 菌根真菌对樱桃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15): 47.
[24] 唐超, 李敏, 刘永举, 等. 单一及复合AM真菌初侵染对番茄苗的生理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13): 114.
[25] 崔京日, 黄世臣. 水分胁迫及接种VAM对山杏叶片SOD活性和MDA含量变化的影响[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09, 31(2): 84.
[26] 韩浩章, 王晓立, 田福发, 等. 从枝菌根真菌对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生长发育及其光合特性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3(24): 28.
[27] 赵方贵, 陈丽平, 贺学礼. AM菌根与不同施磷量对烤烟后期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24(11): 2122.
[28] 贺忠群, 贺超兴, 张志斌, 等.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番茄生长及相关生理因素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6, 37(3): 308.
[29] 杨光, 郭兰萍, 郭晓恒, 等. 药用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的选择性侵染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 19(1): 53.
[30] 刘润进, 刁志凯, 李俊喜, 等. 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势与接种势之间的关系[J]. 菌物学报, 2006, 25(3): 408.
[31]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0: 243.
[32] 李懿, 何佳, 赵庭周, 等. HPLC同时测定不同产地滇重楼中的6种重楼皂苷[J]. 中成药, 2012, 34(1): 113.
[33] Baoming J, Stephen P B, Brenda B C. Evidence for ecological matching of whole AM fungal communities to the local plant-soil environment[J]. Ecology, 2010, 91(10): 3037.
[34] 赵顺, 黄秋娴, 李玉灵, 等. 遮荫处理对臭柏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4, 34(8): 1994.
[35] Farquhar G D, Sharkey T D.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photosynthesis[J]. Annu Rev Plant Physiol, 1982, 33: 317.
[36] Ralph P J, Macinnis-Ng C M O, Frankart C. Fluorescence imaging application: effect of leaf age on seagrass photokinetics[J]. Aquat Bot, 2005, 81: 69.
[37] 韩冰, 贺超兴, 闫妍, 等. AMF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8): 1646.
[38] 贺学礼, 刘媞, 赵丽莉. 接种丛枝菌根对不同施氮水平下黄芪生理特性和营养成分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9): 2118.[责任编辑 吕冬梅]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