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多学科交叉促进创新组分结构中药制剂发展
Keywords: 组分结构中药,中药制剂,学科交叉
Abstract:
"方以药成",中药制剂是研究中药原料制成适宜剂型后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过程。以制剂原料前处理特点来划分,其发展经历了中药材直接粉碎初步提取、中药饮片粗放提取初步除杂、精制纯化3个阶段。随着中药制剂新技术应用以及新理论提出,中药制剂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组分结构中药制剂,其特点是物质基础明确、作用机制清楚、ADME/T性质确定、释药系统设计合理、生产质量科学可控。这就势必要求多学科交叉、互融,系统地解决中药制剂存在的问题。该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中药制剂的发展,分析传统中药制剂的发展历程及特点,重点阐述了多学科交叉促进现代创新中药制剂尤其是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的研究和发展,为未来中药制剂的发展提供发展方向及理论依据。
References
[1] | 张兆旺. 中药药剂学专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13.
|
[2] | 唐斌, 杨明, 孙林辉. 中药制剂方法学研究初探[J]. 西南国防医药, 2012(1): 105.
|
[3] | 林渊, 周良良, 吴水生. 对中药汤剂剂型改革研究的思考[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5): 264.
|
[4] | 方芳, 张应辉, 曹琳, 等. 毛冬青缓释胶囊的制备[J].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4(6): 470.
|
[5] | 易晓霞, 李希, 唐露. 中药缓控释微丸研究进展[J]. 中药与临床, 2013(4): 61.
|
[6] | 陈丽华, 冯怡, 徐德生. 中药缓控释微丸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6): 472.
|
[7] | 唐斌, 杨明, 孙林辉. 中药制剂方法学研究初探[J]. 西南国防医药, 2012(1): 105.
|
[8] | 王成永. 《本草纲目》在中药剂型学方面的成就[J]. 中医药信息, 1991(3): 8.
|
[9] | 颜传珍, 陈勤. 《本草纲目》外用制剂应用的初步探讨[J]. 时珍国药研究, 1994(3): 2.
|
[10] | 王建农, 周彩云, 卜璟, 等. 玉屏风散药效优于其同方汤剂的低极性分子组合缺失机制[J]. 药物分析杂志, 2013(10): 1706.
|
[11] | 王建农, 张广德, 邵立军, 等. 从同方汤散临床疗效差异思考传统中药剂型的深刻内涵[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4): 185.
|
[12] | 陈修平, 裴丽霞, 王一涛. 创新中药研究与开发模式探讨[J]. 中草药, 2011(7): 1255.
|
[13] | 梅智胜. 创新中药及复方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系[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10): 4.
|
[14] | 邓家刚, 王勤, 唐乾利, 等. 创新中药复方研发机制提高科技服务社会能力[J]. 广西中医药, 2006(3): 57.
|
[15] | 贾晓斌, 陈彦, 李连达, 等.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新思路和方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5): 420.
|
[16] | 封亮, 张明华, 贾晓斌, 等. 中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38(21): 3603.
|
[17] | 许海玉,黄璐琦,卢鹏, 等. 基于体内ADME过程和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现代研究思路[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2): 142.
|
[18] | 吴丽红, 韩伟, 李永吉, 等. ADME/T评价技术在组分中药配伍吸收研究中的应用[J]. 黑龙江医药, 2014(5): 1022.
|
[19] | 孙娥, 贾晓斌, 萧伟, 等. 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思路与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14): 2181.
|
[20] | 刘丹, 贾晓斌, 孙娥,等. 基于中药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构建[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15): 2338.
|
[21] | 夏海建, 张振海, 贾晓斌,等. 口服中药多组分现代缓释制剂体系的构建[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9): 3400.
|
[22] | 郁丹红, 刘丹, 贾晓斌, 等. 基于组分层次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评价体系的构建[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17): 2667.
|
[23] | 邢俊波, 李萍. 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加速中药现代化[J]. 中医药学刊, 2003(3): 417.
|
[24] | 李萍.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的建立及其物质基础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6): 97.
|
[25] | 张苗苗. 艾迪注射液的作用物质基础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 2012.
|
[26] | 胡绍英, 封亮, 张明华, 等. 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丹参注射剂的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量控制[J].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24): 4375.
|
[27] | 朱春霞, 刘丹, 黄萍, 等. 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的消癌平注射液多维结构质量控制的研究思路[J].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21): 3627.
|
[28] | 顾俊菲, 封亮, 贾晓斌, 等. 中药产品"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Ⅰ)[J].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21): 3613.
|
[29] | 顾俊菲, 张明华, 封亮, 等. 中药产品"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Ⅱ)[J].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21): 3618.
|
[30] | Andrew L Hopkins, Network pharmacology[J]. Nat Biotechnol, 2007, 25: 1110.
|
[31] | 张贵彪, 陈启龙, 苏式兵.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8): 103.
|
[32] | 刘珺, 黄咏梅, 王晖.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J]. 华西药学杂志, 2014(6): 723.
|
[33] | 范骁辉, 赵筱萍, 刘昌孝, 等. 论建立网络毒理学及中药网络毒理学研究思路[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21): 2920.
|
[34] | 徐桃枝. 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 2013(5): 74.
|
[35] | 陈娟, 顾俊菲, 汪春飞, 等. 组分结构中药与网络药理学: 病理机制网络的系统整体调控[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4): 758.
|
[36] | 李翔, 吴磊宏, 范骁辉, 等. 复方丹参方主要活性成分网络药理学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1): 2911.
|
[37] | 吴磊宏, 高秀梅, 王林丽, 等. 附子多成分作用靶点预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1): 2907.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