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紫花前胡"功效描述的商榷

Keywords: 紫花前胡,前胡,药典,功效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通过本草文献及现代研究,梳理了紫花前胡及前胡的历史应用情况,明确2种前胡的区分,并确立紫花前胡的药用归属。依据历代本草及相关医书,并结合现代研究进行分析。伞形科植物紫花前胡Angelicadecursivum在历史上长期用作当归的替代品,近代出现充作中药前胡使用的情况,尤其受日本文献观点的影响,促使了紫花前胡成为前胡正品来源,但是缺乏足够的历史依据。中药前胡的历代来源主要为前胡属植物,以白花前胡Peucedanumpraeruptorum为正品。2种前胡从物质基础及临床应用亦有着明显的区分。2010年版《中国药典》紫花前胡与前胡相同的功效描述可能无法阻止紫花前胡充作前胡应用的情况。必须进一步结合现代研究,确立紫花前胡的功效和药用归属。

References

[1]  中国药典. 一部[S]. 2005:187.
[2]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0:248, 317.
[3]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M]. 辑较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260, 272.
[4]  蜀本草 日华子本草[M]. 尚志钧辑较.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41.
[5]  唐慎微.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 张存惠晦明轩刻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1249.
[6]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第2册[M]. 校点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788.
[7]  朱橚. 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M]. 王家葵等校注.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34.
[8]  李中立. 本草原始[M]. 张卫等校注.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1:132.
[9]  吴其浚. 植物名实图考. 下[M]. 北京:中华书局, 1963:624.
[10]  杨静, 张洁, 荆复礼, 等. 甘肃地产前胡的质量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 1996(3):112.
[11]  谢宗万. 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71.
[12]  王玉玺, 刘训红, 陈邦元. 泰山前胡的生药鉴定[J]. 中草药, 1987(4):26.
[13]  陈仁山. 药物出产辨[M]. 朗明印刷社, 1930:35.
[14]  曹炳章. 增订伪药条辨[M]. 刘德荣点校.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46.
[15]  贾祖璋, 贾祖珊. 中国植物图鉴[M]. 开明书店, 1937:331.
[16]  前世界书局. 中国药学大辞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810.
[17]  松村任三. 改定植物名汇前编[M]. 东京:丸善株式会社, 1915:257.
[18]  小泉荣次郎. 新本草纲目[M]. 晋陵下工译. 上海:上海医学书局, 1930:220.
[19]  牧野富太郎. 牧野日本植物图鑑[M]. 昭和15年(1940)影印版. 上海:忠良书店, 1953:266.
[20]  李昉等撰. 太平御览[M]. 北京:中华书局, 1960:4377.
[21]  王德群. 《政和本草》滁州药物考[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3(2):55.
[22]  植物学大辞典[M]. 上海:商务局出版社, 1918:623.
[23]  难波恒雄. 和汉药百科图鉴Ⅰ[M]. 钟国跃译.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94.
[24]  南京药学院药材教研组. 药材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0:622.
[25]  陈存仁. 中国药物标本图影[M]. 上海:世界书局, 1935:47.
[26]  周太炎. 药用植物实验栽培法. 第一册[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5:95.
[27]  谢宗万. 中药材品种论述. 上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4:140.
[28]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2册[M]. 补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1060.
[29]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第55(3)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28.
[30]  刘春生, 王朋义, 陈自泓, 等. 紫花前胡分类位置修订的分子基础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18):1488.
[31]  孔令义. 中药前胡物质基础的系统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0, 41(3):203.
[32]  姚惠萍. 当归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3, 17(2):56.
[33]  李彬. 白芷化学成分分析及地桃花质量标准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34]  孙视, 刘斌, 孔令义, 等. 福参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2, 33(3):181.
[35]  赵博辉, 唐德才, 赵国平. 当归属药用植物的止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吉林中医药, 2009, 29(4):325.
[36]  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 四川野生经济植物志. 下册[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63:770.
[37]  郑勉, 蒋柔英. 药用植物图说[M]. 北京:北京书店, 1955:76.
[38]  李曦, 张丽宏, 王晓晓. 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药材, 2013, 36( 6):1023.
[39]  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 药材资料汇编. 上册[M]. 上海: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 1959:236.
[40]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药志. 第1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32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