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基于超分子化学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探讨(1)中药归经
Keywords: 中药,超分子化学,归经,中医药基础理论,物质基础,气析,中药药理学,中医药现代化,经络脏腑,数理特征化,分子拓扑学,分子连接性指数
Abstract:
在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基本理论特殊影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归经的历史沿革、中药生物体的自然本源,阐述中药成分群与人体经络脏腑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空穴通道结构自主作用的普遍规律:作为天然超分子"印迹模板"聚集体的中药,进入人体后,必然寻找到与自身"印迹模板"相吻合的人体经络脏腑的超分子主体发生自识别、自组织、自组装与自复制作用,从而产生针对经络脏腑的特异性药效,宏观上表现出中药归经现象。这种作用规律可采用体外、体内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体外方法主要采用超分子化学结构分析、动力学与热力学参数测算方法;体内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客体成分分布、谱效动力学参数、网络谱效动力学参数分析方法,其中穴药法能化简超分子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因此,中药归经是揭示自然界生物体主客体大小分子按"印迹模板"相互交流的普遍规律,是阐明中医药理论物质基础的第一道屏障,是实现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的突破口,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References
[1] | 贺福元, 周逸群, 邓凯文, 等. 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8):198.
|
[2] | 徐树楠, 李渡华, 王洪博, 等. 中药归经学说的应用规律[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 16 (7):548.
|
[3] | 康汇婷,王朝伟. 中药归经理论现代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0,30(4):413.
|
[4] | 金日光, 牟雪雁. 论中药中各种化学元素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必要条件——关于中药传统理论的当代化学物理及群子(量子)统计力学理论的诠释(Ⅰ)[J]. 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 2003,5(3):10.
|
[5] | 金日光, 牟雪雁.中药归经学说的本质——关于中药传统理论的当代化学物理及群子(量子)统计理论的诠释(Ⅵ)[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4,6(2):15.
|
[6] | 马廷刚. 中药归经理论本质及现代研究与应用[J].吉林中医药, 2009,29(1):65.
|
[7] | 贺福元,邓凯文,刘文龙,等. 中药与人体的作用本质"网通虹势"的多重遗传谱效动力学[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2):240.
|
[8] | 贺福元,邓凯文,邹欢,等. 中药复方谱动学与谱效动力学差异性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36(2):136.
|
[9] | 张维波.经络是水通[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版社,2009:1.
|
[10] | 张维波.经络与健康[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版社,2012:107.
|
[11] | Ariga K, Kunitake T.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M].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2006.
|
[12] | 陶必修. 中医经络的现代理论[J]. 应用物理, 2013(3):13.
|
[13] | 印大中,赵林立. 从"植物神经生物学"和动物神经进化看经络的生物学本质[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5):670.
|
[14] | 王号. 生物世界,"管"之有道——从植物体内养分和水分的输送途径看人体经络[J]. 生命世界,2010,36(1):44.
|
[15] | 张中强,涂华民,葛旭升.超分子化学的研究进展[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0(4):453.
|
[16] | 夏赞韶,贺福元,邓凯文,等. 中药分子印迹技术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8):1266.
|
[17] | 樊正伦. 天人合一天地同构——樊正伦教授谈中医为什么能治病[J]. 中国民间疗法,2008,16(2):3.
|
[18] | 樊丹. 中医的文化内涵是天人合一[N]. 中国中医药报,2010-03-15(001).
|
[19] | 付先军,管华诗,刘红兵,等. 129种归肺经中药的化学成分类别构成与其归经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16(10):94.
|
[20] | 张华承,郝爱友,申健,等. 分子印迹[J]. 化学通报,2009(2):105.
|
[21] | 张中强,涂华民,葛旭升.超分子化学的研究进展[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6,30(4):453.
|
[22] | 邓俊林,邓凯文,刘文龙,等. 中药多成分体系谱动学数学模型的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0):3058.
|
[23] | 邓俊林,邓凯文,刘文龙,等.中药多成分体系谱动学数学模型的实验验证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11):3367.
|
[24] | 贺福元,邓凯文,刘文龙,等. 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法的实验验证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253.
|
[25] | 贺福元,邓凯文,刘文龙,等.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及其动力学关键技术问题的探讨[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2,28(5):256.
|
[26] | 汪国华,徐仪芳,张文惠. 从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含义[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7, 9(4):32.
|
[27] | 段晓鹏.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症神经细胞损伤的谱效学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48.
|
[28] | 贺福元,邓凯文,刘文龙,等. 中药复方网络药效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参数测算[C].北京:全国中药药理学会联合会学术交流大会, 2012.
|
[29] | 邓凯文,贺福元. 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及"穴药"法的提出[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0):1643.
|
[30] | 夏赞韶,贺福元,邓凯文,等. 中药分子印迹技术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8):1266.
|
[31] | 邓凯文,邓俊林,孙青辉,等. 针刺大鼠心经神门与少海对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作用及成分代谢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3957.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