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半夏醇制减毒新方法研究(Ⅰ)——新方法及新工艺研究探讨
Keywords: 半夏,醇制,减毒存效,正交试验
Abstract:
目的:探索半夏醇制减毒新方法和最佳工艺参数。方法:以乙醇润制半夏减毒,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乙醇量、润制时间、乙醇浓度、润制温度4个影响因素,以总游离有机酸含量为化学指标,以大鼠腹腔渗出液中PGE2含量为毒理指标,综合评分,以家兔眼结膜刺激性试验得分作为减毒的直观验证,优选半夏醇制减毒的最佳工艺,并以药效验证考察醇制工艺的合理性。结果:半夏最佳醇制工艺为生半夏在60℃,用0.5倍量的75%乙醇润制4d,干燥后即得。半夏醇制后保留了半夏的镇咳、祛痰、抗炎作用。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可作为半夏减毒存效新方法的研究方向。
References
[1] | 吴皓, 钟凌云, 李伟, 等. 半夏炮制解毒机制的研究I[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14):1402.
|
[2] | 梁峰. 铝与人类疾病研究现状[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6, 23(1):64.
|
[3] | 王劲. 铝的生物学作用研究概况[J]. 卫生研究, 2002, 31(4):320.
|
[4] | 吴延琉. 铝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及防治[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1994, 3(3):141.
|
[5] | 王衮. 博济方[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9:71.
|
[6] | 李炳文, 胡雪桔.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J].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7, 6(6):524.
|
[7] | 郁红礼,朱法根,吴皓.半夏及掌叶半夏毒针晶中共性毒蛋白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5):1037.
|
[8] | 郁红礼,吴皓,张兴德,等.半夏及其毒针晶刺激性毒性的稳定性研究[J].中药材,2010,33(6):903.
|
[9] | 史闰均, 吴皓, 郁红礼, 等. 生姜解半夏毒的研究——生姜对半夏毒针晶所致炎症反应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0, 26(4):42.
|
[10] | 吴皓, 郁红礼, 史闰均, 等. 凝集素:半夏及掌叶半夏毒针晶中的化学刺激性毒性成分 . 成都:中药炮制技术、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2010:161.
|
[11] | 胡容峰, 朱家壁, 彭代银, 等. 综合评分法优化复方丹参口腔速溶片制剂处方[J].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5):380.
|
[12] | 熊玥. 清半夏饮片止咳化痰作用及质量标准研究 .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
[13] | 钟凌云, 吴皓, 张科卫, 等. 生半夏中草酸钙针晶的刺激性作用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20):1706.
|
[14] | 吴皓, 李伟, 韩洪滔, 等. 半夏刺激性成分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1999, 24(12):725.
|
[15] | 吴皓, 季睿, 叶定江. 半夏刺激性(动物实验)量化指标的研究[J]. 中成药, 2000, 22(6):419.
|
[16] | 张科卫,吴皓,沈绣红.半夏中总游离有机酸的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7(3):159.
|
[17] | 何凌云, 吴皓, 沈绣红, 等. 半夏药材中琥珀酸含量测定[J]. 中成药, 2002, 24(4):290.
|
[18] |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0: 78.
|
[19] |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M]. 上海:群联出版社, 1955:11.
|
[20] | 佟欣. 半夏毒性及其解毒方法研究[J]. 中医药信息, 2009, 26(3):12.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