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药对研究(Ⅰ)——药对的形成与发展
Keywords: 药对,基本特征,发展历程,研究意义
Abstract:
药对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组成简单却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征,经过临床应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有一定理论依据和一定组合法度的2味相对固定药物的配对,通过这样的配伍组合,从而发挥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等作用。药对是单味中药与若干方剂之间的桥梁,是许多方剂隐含的规律性特征与辨证施治内涵体现。该文分析并总结了药对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与研究意义,以期引领药对配伍理论的现代基础与应用研究。
References
[1] | 沈敏南.中药药对190种[M].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9.
|
[2] | 段金廒,宿树兰,唐于平,等.中药药对配伍组合的现代认识[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 330.
|
[3] | 唐于平,段金廒,郭盛,等.药对量效关系研究的认识与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 21.
|
[4] | 王胜鹏,陈美婉,王-涛.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I)--理论与物质基础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2): 1317.
|
[5] | 赵聚峰,赵怀舟.试论药对的概念及其配伍理论[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3): 16.
|
[6] | 谭同来, 刘庆林.常用中药配对与禁忌[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
[7] | 周仲英.国医大师周仲英[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
[8] | 傅文录.临证常用药对200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
[9] | 刘立.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物质基础与配伍规律研究——桃红四物汤的基础研究[D].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
[10] | 滕佳琳.药对沿革及理论研究概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5, 18(3): 33.
|
[11] | 刘萍, 王平, 刘松林, 等.基于药对探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 28 (9): 1833.
|
[12] | 刘家骅.药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
[13] | 严洁, 施雯, 洪炜. 得配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
[14] | 叶建红.张锡纯常用药对特色浅析[J].甘肃中医,2001,14(6): 64.
|
[15] | 郑彩慧.张锡纯治喘相反相成的药对配伍浅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 661.
|
[16] | 韶建生,仲润生.从"药对"探析张锡纯制方特色[J].江苏中医,2000,21(10): 7.
|
[17] | 吕景山.施今墨对药[M].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
[18] | 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M].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64.
|
[19] | 李靖,高想.朱良春教授治疗痹证药对举要[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 265.
|
[20] | 陈建德,洪燕珠.中药药对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4): 56.
|
[21] | 陈维华, 徐国龙, 张明淮, 等.药对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
[22] | 胥庆华.中药药对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
|
[23] | 徐国龙, 陈维华, 张明淮, 等.药对与临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
[24] | 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
|
[25] | 王立群.中医临床常用药对手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
[26] | 段金廒,陆茵,陈建伟,等.方剂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1): 1.
|
[27] | 唐于平,段金廒,丁安伟,等.中医方剂物质基础现代研究的策略[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5): 20.
|
[28] | 段金廒, 吴勉华, 范欣生, 等.中医方药量-效关系科学问题的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6 (1): 1.
|
[29] | 苏庆英.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
[30] | 尤昭玲.妇产科常用药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
[31] | 王庆国, 韩学杰, 李成卫.冠心病临床药对新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
[32] | 王庆国, 赵进喜, 李成卫.糖尿病临床药对新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
|
[33] | 徐明.实用对药[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34] | 黄成汉, 胡献国.常见病对药妙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
[35] | 张栋, 岳桂华.名医效验药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
[36] | 李贵海, 涂晓龙.常用中药药对分析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
[37] | 刘建, 张玲娟, 孙立峰.张锡纯对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
[38] | 王付.经方药对[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1.
|
[39] | 王玉芝, 吕昌宝, 孙建林.张仲景对药的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
|
[40] | 朱步先.寒热并用药对串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
[41] | 蒋永光,曹莉,陈颖,等.中药药对的组配形式及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 1119.
|
[42] | 苗明三, 王智民.对药的化学、药理与临床[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2.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