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
豌豆品质性状近红外模型建立及区域差异分析Keywords: 豌豆,种质资源,品质性状,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聚类分析,地理坐标 Abstract: 豌豆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豆类,本文探讨了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FT-NIRS)检测豌豆蛋白质、淀粉、脂肪和总多酚含量的可行性。用化学方法测定190份豌豆材料的蛋白质、淀粉、脂肪以及总多酚含量,采集其籽粒与粉末的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两种光谱与成份含量的预测模型。豌豆粉末模型结果优于籽粒模型,其中蛋白质和淀粉的粉末模型的预测残差(RPD)为5.88、5.82,相关系数r2达到0.99、0.99,具有很好的预测性能。对其中产地信息详细明确的150份豌豆材料的品质性状与产地进行两步聚类分析,明确得到3种类型,其特点分别为:聚类1低蛋白质含量,聚类2高总多酚含量,聚类3高蛋白质、高淀粉和高脂肪含量。进一步分析了豌豆品质性状随播种期、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对豌豆种质资源的部分品质性状进行快速筛选鉴定,聚类分析结论、地理坐标与播期对豌豆种质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规律,都可为收集高品质性状豌豆种质资源提供可靠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