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基于双重声誉的国企经理长期激励最优组合研究

, PP. 133-140

Keywords: 国企经理人,双重声誉,股票期权,长期激励,最优化组合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以委托人的目标(企业长期业绩的最大化)为立足点,研究国企经理人的各种行为特征和长期激励的最优组合,建立了国企经理人双重声誉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的组合模型。本文充分结合了我国国企经理人的特点,把政治声誉模型化,在股票期权报酬形式下,研究了双重声誉(政治声誉和市场声誉)对经理人的长期激励效果,即经理人声誉影响系数最优水平和分享利润比例最优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经理人的行为选择特征、最优激励程度以及声誉影响系数的影响因素,为经理人的长期激励提出了参考建议。

References

[1]  宋德舜. 国有控股、最高决策者激励与公司绩效[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 192(3): 91-98.
[2]  宋德舜, 宋逢明.国有控股、经理人变更和公司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 2005, 8(1): 10-15.
[3]  孙健, 卢闯. 高管权力、股权激励强度与市场反应[J]. 中国软科学, 2012. 4:135-142.
[4]  Chourou L, Abaoub E, Saadi S. The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CEO stock option compensation[J]. 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2008, 18(1): 61-77.
[5]  张俊瑞, 张健光, 王丽娜.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考察[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9(1):1-5.
[6]  王国刚, 兰邦华.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制的模式、障碍与对策[J]. 财贸经济, 2001, (5): 5-11.
[7]  丁鑫.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效果的检验[J]. 会计之友, 2010, (20): 75-77.
[8]  权丽平, 张彦伟. 经理股票期权制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激励效应分析[J]. 金融研究, 2001, (9): 84-89.
[9]  张晖明, 陈志广. 高级管理人员激励与企业绩效——以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J]. 世界经济文汇, 2002, (4): 29-37.
[10]  夏纪军, 张曼. 控制权与激励的冲突——兼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 2008, (3): 87-98.
[11]  周仁俊, 杨战兵, 李勇. 管理层薪酬结构的激励效果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1, 19(1): 185-192. 浏览
[12]  Holmstrom B. Managerial incentive problems: A dynamic perspective[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9, 66(1): 169-182.
[13]  Meyer M, Vickers J.Performance comparisons and dynamic incentiv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 105(3):547-581.
[14]  Desai H, Hogan C E, Wilkins M S. The reputational penalty for aggressive accounting: Earnings restatements and management turnover[J]. Accounting Review, 2006, 81(1): 83-112.
[15]  Tad Elis S. The market for reputations as an incentive mechanism[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 2002, 110(4): 854-882.
[16]  纪凤兰.声誉机制与经理人激励[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6, 45(3): 26-28.
[17]  周梦顺, 张红波. 声誉激励机制扭曲下国企经理人的行为选择[J]. 商业研究, 2006, (17): 82-84.
[18]  吴梦云, 赵喜仓, 张济建. 国企经营者长期化行为研究——控制权、声誉的长期激励效应[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 (8): 9-17.
[19]  余鑫, 陈园. 企业家声誉机制机理研究[J]. 企业经济, 2005, 302(10): 105-106.
[20]  郑怡. 国有企业经营者声誉激励机制探索[J]. 科技资讯, 2006, (16): 134-135.
[21]  雷亚萍, 李彩凤. 声誉模型在专业化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应用[J]. 预测, 2007, 26(1): 73-76.
[22]  高山. 国有企业经理人声誉激励效应研究[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 8(2): 118-122.
[23]  严建苗, 万建军. 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的声誉机制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 (3): 36-39.
[24]  刘惠萍, 张世英. 基于声誉理论的我国经理人动态激励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5, 13(4): 78-85
[25]  孔峰, 宋国平. 股权激励下双重声誉的国企经营者博弈合同分析[J]. 商业研究, 2011, (8): 112-117.
[26]  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