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河北38°N生态样带土壤有机碳特征, PP. 1277-1284 Keywords: 河北38°N带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低山丘陵区山前平原区滨海低平原区 Abstract: 为阐明河北38°N生态样带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2011年9—10月,根据河北38°N带低山丘陵地区、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选取代表性样点,分层(0~10cm、10~20cm、20~40cm、40~60cm和60~100cm)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河北38°N生态样带,低山丘陵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9.03kgm-2、4.26kgm-2和3.51kgm-2。低山丘陵地区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差异的部分原因是低山丘陵区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明显提升了该地区的土壤有机碳水平。另外,低山丘陵地区林地和农田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也高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林地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低山丘陵地区、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分别为19.45gkg-1、7.89gkg-1和7.55gkg-1,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3个地区分别为7.70gkg-1、7.09gkg-1和6.00gkg-1。在整个生态样带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基本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但各个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的程度不同。低山丘陵地区0~40cm土层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幅最大,其次为山前平原地区,滨海低平原地区变幅最小。低山丘陵地区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林地,农田最小;山前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农田略大于林地;滨海低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林地最大,其次是荒地,农田最小。鉴于上述情况,从固碳和经济的双重角度考虑,提出以下建议:低山丘陵区大力发展林业产品和旅游业;山前平原区集中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滨海地平原区加大土壤盐渍化改良,推广棉花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