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不同轮耕方式对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土壤物理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PP. 1102-1111 Keywords: 渭北旱塬轮耕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土壤容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土壤水分产量 Abstract: 为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渭北旱作冬小麦春玉米一年1熟轮作田土壤物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于2007—2014年在陕西省合阳县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连续7年实施了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测定和分析了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连续免耕、连续深松和连续翻耕6种轮耕模式下麦田0~60cm土层物理性状、0~200cm土层土壤湿度和小麦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轮耕模式0~40cm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差异显著,其中以免耕/深松效果最显著;0~60cm土层免耕/深松轮耕处理平均田间持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提高12.9%;2)轮耕对土壤团聚体特性影响明显,免耕/深松>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最高,结构体破碎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最低,水稳性均重直径(WMWD)最高,水稳性和力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D)均最低;3)小麦生育期间免耕/深松处理0~200cm土层土壤蓄水量和小麦产量较连续翻耕分别增加17.7mm和9.5%。综合可知,轮耕有利于耕层土壤物理结构改善,免耕/深松更有利于耕层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和土壤结构稳定,利于土壤蓄水保墒和作物增产,为渭北旱塬区麦玉轮作田较适宜的轮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