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施氮量对四川盆地小麦生长及灌浆的影响
DOI: 10.11674/zwyf.2015.0406 , PP. 873-883
Keywords: 氮 ,小麦 ,物质生产 ,灌浆特性
Abstract:
【目的】施氮量对小麦光合产物的积累、转运和分配影响明显,氮肥运筹是调控小麦物质生产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发挥四川盆地小麦的增产潜力,2011~2013年,在四川省江油市开展了施氮量对两个高产小麦品种物质生产及灌浆特性影响的研究。【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参数品种为内麦836和川麦104,施氮(N)水平分别为0、90、135、180、225kg/hm2,在小麦生长期间和收获后分别测试了个体和群体生物量、产量、产量结构和灌浆参数。【结果】施氮量、品种以及年际间气候条件均对产量、产量结构以及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有明显影响,两因素或三因素互作效应因指标不同而异。同一施氮水平下,川麦104的籽粒产量高于内麦836,氮空白区内麦836平均产量6638.9kg/hm2,川麦104为6717.7kg/hm2。135kg/hm2施氮水平下,两个品种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超过18000和9000kg/hm2,与180kg/hm2和225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两个品种产量与施氮量之间的关系符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P<0.05),川麦104y=-0.1056x2+44.023x+6724.6,内麦836y=-0.0934x2+35.991x+6651.5,理论最高产量以及最高产量施氮量川麦104均高于内麦836。增加施氮量利于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但在135~225kg/hm2施氮范围变幅较小,且135kg/hm2处理在花后物质积累量更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前贮存物质对产量的贡献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135kg/hm2处理的产量形成更多的依靠花后物质生产。增施氮肥虽然可促进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但平均灌浆速率下降,内麦836最大灌浆速率在施氮量达到N180kg/hm2,川麦104在施氮量达到N225kg/hm2时即有大幅下降,千粒重也随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是两个品种对氮肥响应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在目前生产条件下,稻茬小麦高产施氮量在N135~150kg/hm2,即可确保小麦的产量,又可提高花前群体质量和花后物质生产量及转运效率。因此,在土壤肥力高、保水保肥力强的四川盆地,施氮量为135~150kg/hm2可提升该地小麦的生产效益。
References
[1] 丁晓义, 姜鸿明, 陈永娜, 等.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小麦育种目标探讨[J]. 山东农业科学, 2008, (3): 14-18.
[2] 于振文, 田奇卓, 潘庆民, 等. 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J]. 作物学报, 2002, 28(5): 577-585.
[3] 丁锦峰, 杨佳凤, 王云翠, 等. 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J]. 麦类作物学报, 2012, 32(6): 1118-1123.
[4]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 等. 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技术途径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33(1): 51-59.
[5] 李军, 王立祥, 邵明安, 樊廷录. 黄土高原地区小麦生产潜力模拟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2): 161-165.
[6] 王学强, 贾志宽, 李轶冰. 基于AEZ 模型的河南小麦生产潜力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6(7): 85-90.
[7] 王宏, 陈阜, 石全红, 等. 近30 a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单产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S1): 90-95.
[8] 郑成岩, 于振文, 马兴华, 等. 高产小麦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J]. 作物学报, 2008, 34(8): 1450-1458.
[9] 田中伟, 王方瑞, 戴廷波, 等. 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转运特性与产量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801-808.
[10]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 等. 四川盆地单产9000 kg/hm2 以上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结构与干物质积累特点[J]. 作物学报, 2014, 40(1): 134-142.
[11] 李俊, 魏会廷, 杨粟洁, 等. 川麦42 的1BS 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J]. 作物学报, 2009, 35(12): 2167-2173.
[12] 周玲, 王朝辉, 李富翠, 等. 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累积和转移的差异分析[J]. 生态学报, 2012, 32(13): 4123-4131.
[13] 孙花, 柴守玺, 刘小娥, 常磊. 不同熟期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9, 44(6): 12-18.
[14] 于振文, 潘庆民, 姜东, 等. 9000 kg/公顷小麦施氮量与生理特性分析[J]. 作物学报, 2003, 29(1): 37-43.
[15] 林琪, 侯立白, 韩伟. 不同肥力土壤下施氮量对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6): 561-567.
[16] 张法全, 王小燕, 于振文, 等. 公顷产10000 kg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J]. 作物学报, 2009, 35(6): 1086-1096.
[17] 石祖梁, 顾克军, 杨四军. 氮肥运筹对稻茬小麦干物质、氮素转运及氮素平衡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2, 32(6): 1128-1133.
[18] 杜世州, 曹承富, 张耀兰, 等. 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1): 9-15.
[19] 王月福, 姜东, 于振文, 曹卫星. 高低土壤肥力下小麦基施和追施氮肥的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J]. 作物学报, 2003, 29(4): 491-495.
[20] 高国华. 不同肥力土壤小麦施氮增产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3): 11-15.
[21] 李向东, 陈源泉, 汤永禄, 等. 集约多熟稻田长期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养分变化分析[A]. 高旺盛, 孙占样.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92-398.
[22] 王旭, 李贞宇, 马文奇, 张福锁. 中国主要生态区小麦施肥增产效应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2): 2469-2476.
[23] 陈安强, 雷宝坤, 鲁耀, 等. 南方山地丘陵区考虑水稻产量和生态安全的容许施氮量[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9): 131-139.
[24] 范明生, 刘学军, 江荣风, 等. 覆盖旱作方式和施氮水平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4, 24(11): 2591-2596.
[25] 武际, 郭熙盛, 鲁剑巍, 等. 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9): 1741-1749.
[26] 田中伟, 王方瑞, 戴廷波, 等. 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转运特性与产量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801-808.
[27]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晓丽, 等. 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特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5): 844-855.
[28] 张均华, 刘建立, 张佳宝, 等. 施氮量对稻麦干物质转运与氮肥利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0, 36(10): 1736-1742.
[29] 孙旭生, 林琪, 李玲燕, 等. 氮素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14(5): 840-844.
[30] Gaju O, Allard V, Martre P et al. Nitrogen partitioning and remobilization in relation to leaf senescence, grain yield and grai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wheat cultivars[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4, 155: 213-223.
[31] 肖凯, 张荣铣, 钱维朴. 氮素营养对小麦群体光合碳同化作用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9, 5(3): 235-243.
[32] 蔡瑞国, 张敏, 戴忠民, 等. 施氮水平对优质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子粒生长发育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1): 49-5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