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工程排水和农业措施改良鄱阳湖区潜育化稻田的效果
DOI: 10.11674/zwyf.2015.0315 , PP. 684-693
Keywords: 潜育化稻田 ,工程排水 ,栽培措施 ,水稻产量 ,还原物质总量 ,土壤养分
Abstract:
【目的】潜育化水稻土存在渍、冷、烂、闭(气)、毒及缺素等障碍因素。开沟排水是改良潜育化稻田最有效的方法,而垄作、湿润灌溉及冬季晒阀等栽培管理措施也具有调控水分、改善土壤结构和氧化还原状况的作用。本文研究开沟排水与农业措施相结合改良鄱阳湖区潜育化稻田的效果,旨在为湖区潜育化水稻土改良提供技术参考。【方法】2012~2013年在鄱阳湖区潜育化双季稻田以工程排水(DitchingDrainage,D-D)为主处理,持续淹水(对照,ContinuouslyFlooded,CF)、垄作(RidgeCulture,RC)、湿润灌溉(WetIrrigation,WI)、冬季晒阀(WinterPlough,WP)4个农业措施为副处理,通过2年4季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工程排水与农业措施相结合对鄱阳湖区潜育化稻田水稻产量、土壤还原物质总量及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分析了工程排水及农业措施相结合改良鄱阳湖区潜育化稻田的潜力。【结果】工程排水及优化农业措施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工程排水条件下持续淹水、垄作、湿润灌溉和冬季晒阀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分别比对应的无工程排水处理增加12.8%、10.1%、13.3%和13.3%,农业措施中垄作处理的产量最高;其中工程排水与垄作相结合增产效果最明显,每季增产1.11-1.89t/hm2。受排水造成田内养分流失等因素影响工程排水和农业措施对水稻收获期秸秆和籽粒中的养分含量影响没有明显规律。工程排水显著降低了潜育化稻田0—15cm土壤还原物质总量,冬季晒阀和垄作处理也显著降低了土壤还原物质总量,工程排水与优化栽培模式相结合降低土壤还原物质总量的作用更明显,其中也以工程排水与垄作相结合作用最好,可减少1.11~1.87cmol/kg。潜育化稻田耕层土壤还原物质总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增高。工程排水显著提高了潜育化稻田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速效磷、全氮含量,农业措施中垄作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改善养分供应状况的作用最明显。工程排水还提高了垄作、湿润灌溉和冬季晒阀等农业措施土壤腐殖质碳和富里酸碳含量。【结论】工程排水可以显著降低土壤还原物质总量,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速效磷、土壤全氮含量,垄作、湿润灌溉和冬季晒阀等农业措施也可降低土壤还原物质总量,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改善养分供应状况,其中垄作的作用最明显。因此,在采用工程排水措施改良鄱阳湖区潜育化稻田时,还应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
References
[1] 龚子同, 张效朴, 韦启璠. 我国潜育性水稻土的形成特性及增产潜力[J].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l): 45-53.
[2] Pan S Z. Characterization of gleyzation of paddy soil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J]. Pedosphere, 1996, 6(2): 111-119
[3] 潘淑贞. 不同潜育化土壤中还原物质的变化[J]. 土壤通报,1996, 27(4): 158-161.
[4] 陈防, 鲁剑巍, 陈行春, 等. 不同水型水稻土施氮磷肥效果及施用技术的研究[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7, 6(1): 32-41.
[5] 赖庆旺, 刘勋, 黄庆海. 鄱阳湖地区水稻土潜育化发生及其改良对策[J].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4): 65-74.
[6] 王昌燎, 何电源. 潜育化水稻土的肥力特性及施肥效应的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83, 1: 31-37.
[7] 古汉虎. 潜育化水稻土田间开沟治溃研究[J]. 土攘通报, 1993, 24(3): 108-110.
[8] 张振南. 潜育化水稻土中还原物质状况、危害指标及其有效调节途径[J]. 湖南农业科学, 1981, 2: 35-39.
[9] 高明, 张磊, 魏朝富, 等.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4): 343-348.
[10] 曹良元, 张磊, 蒋先军, 等. 长期垄作免耕对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几种氮素形态分布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15(4): 824-830.
[11] 潘圣刚, 曹凑贵, 蔡明历, 等. 不同灌溉模式下氮肥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2): 283-289.
[12] 刘宇锋, 梁燕菲, 邓少虹, 等. 灌溉方式和有机无机氮比例对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3): 551-561.
[13]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14] 马毅杰, 陆彦椿, 赵美芝, 等. 长江中游平原湖区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的发展趋势与改良利用[J]. 土壤, 1997, 1: 1-5.
[1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8.
[16] 刘光崧. 土壤理化分析与剖面描述[M].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17] 魏朝富, 高明, 车福才, 等. 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团聚体和水热状况变化的研究[J]. 土壤学报, 1990, 27(2): 172-177.
[18] Six J, Bossuyt B, Degryze H, Denef K. A history of research on the link between(micro) aggregates, soil biota,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dynamics[J].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04, 79: 7-31.
[19] 陈恩凤, 周礼恺, 武冠云. 微团聚体的保肥供肥性能及其组成比例在评判土壤肥力水平中的意义[J]. 土壤学报, 1994, 31(1): 18-25.
[20] Dexter A R. Advances in characterization of soil structure[J]. Soil & Tillage Research, 1988, 11: 199-238.
[21] Yoder R E. A direct method of aggregate analysis of soils and a study of the physical nature of erosion loss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 1936, 28: 337-351.
[22] 陈琨, 秦鱼生, 喻华, 等. 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处理对冬水田土温、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25(5): 1738-174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