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等氮条件下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对春玉米的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DOI: 10.11674/zwyf.2015.0205, PP. 318-325

Keywords: 有机无机配施,春玉米,氮肥利用效率,无机氮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目的】研究等氮量投入条件下,长期使用不同有机物料替代无机肥的适宜比例对玉米氮养分累积、运移和氮肥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可以为吉林黑土区春玉米高效施肥,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家(公主岭)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作物,设5个不同处理,即:不施肥(CK)、氮肥(N)、氮磷钾化肥(NPK)、粪肥+NPK(MNPK)、秸秆还田+NPK(SNPK)。在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地上部植株样品,分析玉米植株不同部位的氮含量和累积量以及运移比例,计算氮肥利用效率。【结果】在玉米各生育时期,MNPK处理氮素累积量均高于NPK和SNPK处理;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氮素累积量为19.6786.44kg/hm2,其中MNPK氮素累积量达到86.44kg/hm2,为氮素累积量增加最多、吸收速率最快的时期;在成熟期,MNPK、NPK、SNPK、N和CK处理植株氮素总累积量分别达到286.2、276.2、249.4、151.7和63.6kg/hm2,SNPK处理氮素累积量略低于NPK处理,MNPK显著高于NPK和SNPK(P<0.05)。MNPK、SNPK、NPK和N处理中,叶和茎鞘总氮素转移量分别为99.0、79.7、87.2和41.8kg/hm2,总的转移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51.0%、47.7%、47.2%和43.4%,以MNPK处理的总氮素转移量和转移氮素对籽粒贡献率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在各处理中,MNPK、NPK和SNPK三个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PFP)均大于60kg/kg,以MNPK最高,达到65.4kg/kg。与化肥NPK处理比较,SNPK氮素偏生产力和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MNPK处理土壤无机氮的含量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一直高于化肥NPK处理,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达到最高,达到60.83mg/kg,并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结论】长期有机无机配合施用,不仅能有效调节氮素积累和转运,还能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在适宜氮用量为165kg/hm2时,以农家肥氮替代70%,或秸秆氮替代30%化肥氮素,既减少化肥氮投入,又增加了土壤供氮能力,因此,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是吉林省黑土区春玉米氮素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References

[1]  黄绍敏, 宝德俊, 皇甫湘荣. 长期定位施肥对玉米肥料利用率影响的研究[J]. 玉米科学, 2006, 14(4): 129-133.
[2]  叶优良, 包兴国, 宋建兰, 等. 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小麦玉米间作产量、氮吸收利用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2): 113-119.
[3]  解文艳, 樊贵盛, 周怀平, 等. 旱地褐土长期定位施肥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1, 26 (2): 180-185.
[4]  王艳博, 黄启为, 孟 琳, 沈其荣. 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菠菜生长和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9(3): 44-48.
[5]  张亚丽, 张娟, 沈其荣, 王金川. 秸秆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12): 1575-1578.
[6]  徐阳春, 沈其荣, 冉炜. 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2, 39(1): 89-96.
[7]  刘占军, 谢佳贵, 李书田, 等. 不同氮肥管理对吉林春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1): 38-47.
[8]  金继运, 何萍. 氮钾营养对春玉米后期碳氮代谢与粒重形成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4): 55 -62.
[9]  郭瑞英. 设施黄瓜根层氮素调控及夏季种植填闲作物阻控氮素损失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10]  蔡祖聪,钦绳武. 华北潮土长期试验中的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其环境效应[J]. 土壤学报, 2006, 43(6): 885- 891.
[11]  段英华,徐明岗,王伯仁,黄 晶.红壤长期不同施肥对玉米氮肥回收率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5): 1108- 1113.
[12]  孟琳, 张小莉, 蒋小芳, 等. 有机肥料氮替代部分无机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替代率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2): 290-296.
[13]  唐继伟, 林治安, 许建新,等. 有机肥与无机肥在提高土壤肥力中的作用[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6, (3): 44-47.
[14]  索东让. 长期定位试验中化肥与有机肥结合效应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23(2): 71-75.
[15]  高菊生, 徐明岗, 王伯仁, 等.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8): 211-214, 259.
[16]  刘守龙, 童成立, 吴金水, 蒋平. 等氮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J]. 土壤学报, 2007, 44(1): 106-112.
[17]  马俊永, 李科江, 曹彩云, 郑春莲.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13(2): 236-241.
[18]  劳秀荣, 孙伟红, 王真, 等. 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3, 40(4): 618-623.
[19]  刘杏兰, 高宗, 刘存寿, 等. 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增产效应及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定位研究[J]. 土壤学报, 1996, 33(2): 138-147.
[20]  李菊梅, 徐明岗, 秦道珠, 等. 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氨挥发和水稻产量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11(1): 51-56.
[21]  张娟, 沈其荣, 张亚丽, 等. 施用预处理秸秆的土壤供氮特征及冬小麦吸收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1): 24- 28.
[22]  陈志龙, 陈杰, 许建平, 等.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41(7): 55-57.
[23]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4]  宋歌, 孙波, 教剑英. 测定土壤硝态氮的紫外分光光度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J]. 土壤学报, 2007, 44(2): 288-293.
[25]  王小燕, 沈永龙, 高春宝, 等. 氮肥后移对江汉平原小麦子粒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5): 896 -899.
[26]  王启现. 夏玉米氮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及周年氮素分析[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27]  刘新宇, 巨晓棠, 张丽娟, 等. 不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季化肥氮去向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2): 296-300.
[28]  徐祥玉, 张敏敏, 翟丙年, 等. 施氮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干物质累积转移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4): 786 -792.
[29]  杜金哲, 李文雄, 胡尚连, 等. 春小麦不同品质类型氮的吸收、转化利用及与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J]. 作物学报, 2001, 27(2): 253 -260.
[30]  Dobermann A, Dawe D, Roetter R P et al. Reversal of rice yield decline in a long-term continuous cropping experiment[J]. Agronomy Journal, 2000, 92: 633-643.
[31]  何萍, 金继运, 林葆. 氮肥用量对春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3): 1-4.
[32]  戴明宏, 陶洪斌, 王利纳, 等. 华北平原春玉米种植体系中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变化及盈亏[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14(3): 417-423.
[33]  黄晶, 王伯仁, 刘宏斌, 等.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剖面硝态氮累积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0, (1): 60-62,65.
[34]  郝晓辉,肖宏宇,苏以荣,等. 长期不同施肥稻田土壤的氮素形态及矿化作用特征[J].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33(5): 544-550.
[35]  Sommerfeldt T G, Chang C, Entz T. Long-term annual manure applications increase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nitrogen, and decrease carbon to nitrogen ratio[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1988, 52: 1668-1672.
[36]  杨生茂, 李凤民, 索东让, 等. 长期施肥对绿洲农田土壤生产力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43-2052.
[37]  武际,郭熙盛,鲁剑巍,等. 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9): 1741-174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