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长期免耕覆盖对旱地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DOI: 10.11674/zwyf.2015.0203, PP. 296-305

Keywords: 旱地小麦,免耕覆盖,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光合特性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目的】小麦开花后光合特性对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具有重要作用,而土壤水分是影响作物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研究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免耕覆盖的蓄水保墒作用和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传输特征,及其对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转运规律的影响,以期为旱区作物生产及农田高效用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山西临汾20年免耕覆盖和常规耕作两种耕作方式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于2013年休闲期和小麦生育期对土壤水分,小麦生育后期光合有效辐射、旗叶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测定。【结果】在休闲期和小麦生育期,与常规耕作方式相比,免耕覆盖耕作0—160cm土层土壤储水量显著增加,平均提高了12%,其中在土壤水分含量的最低时期(灌浆前期)比常规耕作提高21%(P<0.01)。在抽穗和灌浆前期免耕覆盖处理的小麦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比常规耕作高163μmol/(m2·s),其中在灌浆前期二者差异最大,达19.3%(P<0.05),并且免耕覆盖下小麦中上层和中下层都有充分利用光能的机会。在灌浆前期免耕覆盖比常规耕作处理的小麦旗叶气孔导度平均增加39%,二氧化碳利用能力平均增加11%,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2%;小麦抽穗后到成熟期免耕覆盖处理的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平均比常规耕作高39%,收获期籽粒重和植株总重分别比常规耕作高57%和46%(P<0.01),并且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达到了64%。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免耕覆盖的小麦穗数和千粒重分别比常规耕作高31%和10%,实收产量比常规耕作高41%(P<0.01)。免耕覆盖耕作方式下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缓解了因水分胁迫作用而出现的光合午休现象,保证了小麦光合速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免耕覆盖增强了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能力,并且籽粒干物质的主要来源是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而常规耕作则是以开花前贮藏的同化物量为主要来源。【结论】在晋南旱区,采用长期免耕覆盖的耕作方式可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和光能截获能力,增强冬小麦的净光合效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协调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小麦产量。

References

[1]  信乃诠, 张燕卿, 王立祥. 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1-3.
[2]  王小彬, 蔡典雄, 华珞. 土壤保持耕作—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先领域[J].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4): 741-749.
[3]  王维, 韩清芳, 吕丽霞, 等. 不同耕作模式对旱地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 (1): 20-26.
[4]  侯贤清, 贾志宽, 韩清芳, 等. 轮耕对宁南旱区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5): 3108-3117.
[5]  王靖, 林琪, 倪永君, 等.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29(3): 480-483.
[6]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光合作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26(5): 17-21.
[7]  江晓东, 王芸, 侯连涛, 等. 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5): 66-69.
[8]  李友军, 吴金芝, 黄明, 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2(12): 44-48.
[9]  庞绪, 何文清, 严昌荣, 等. 耕作措施对土壤水热特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3, 33(4): 1308-1316.
[10]  赵海波, 林琪, 刘义国, 等. 氮磷肥配施对超高产冬小麦灌浆期光合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0): 2545-2550.
[11]  陈素英, 张喜英, 毛任钊, 等.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4): 681-685.
[12]  史泽艳, 高晓飞, 谢云. 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在农田生态系统观测中的应用[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23(4): 78-82.
[13]  段文学, 于振文, 石玉, 等. 施氮深度对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3, 39(4): 657-664.
[14]  郑成岩, 于振文, 张永丽, 等. 土壤深松和补灌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3, 33(7): 2260-2271.
[15]  朱相成, 汤亮, 张文宇, 等. 不同品种和栽培条件下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传输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 34-43.
[16]  张德奇, 廖允成, 贾志宽, 等. 旱地谷子集水保水技术的生理生态效应[J]. 作物学报, 2006, 32(5): 738-742.
[17]  郑国生, 王焘. 田间冬小麦叶片光合午休过程中的非气孔限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5): 799-800.
[18]  姚庆群, 谢贵水. 干旱胁迫下光合作用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J]. 热带农业科学, 2006, 25(4): 80-85.
[19]  Wise R R, Ortiz-Lopez A, Ort D 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hotosynthesis during drought in field-grown and acclimated and nonacclimated growth chamber-grown cotton[J]. Plant Physiology, 1992, 100(1): 26-32.
[20]  Ni B R, Pallardy S G. Stomatal and nonstomatal limitations to net photosynthesis in seedlings of woody angiosperms[J]. Plant Physiology, 1992, 99(4): 1502-1508.
[21]  赵风华, 王秋凤, 王建林, 等. 小麦和玉米叶片光合-蒸腾日变化耦合机理[J]. 生态学报, 2011, 31(24): 7526-7532.
[22]  康华靖, 王巍伟, 权伟, 等. 小麦旗叶光呼吸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J].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33(6): 1208-1215.
[23]  路文涛, 贾志宽, 张鹏, 等. 宁南旱区有机培肥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5): 1066-1074.
[24]  Liu E, Teclemariam S G, Yan C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no-tillage management practic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fractions in the northern China[J]. Geoderma, 2014, 213: 379-384.
[25]  Su Z, Zhang J, Wu W et al. Effect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practices on winter wheat water-use efficiency and crop yield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7, 87(3): 307-314.
[26]  姜东燕, 于振文. 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07, 21(6): 641-64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