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不同基因型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运转特性
DOI: 10.11674/zwyf.2015.0201 , PP. 277-287
Keywords: 水稻 ,机插 ,基因型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
Abstract:
【目的】明确机械化育插秧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分析提高其氮素吸收利用的途径。【方法】以3个中籼中熟杂交稻、3个中籼迟熟杂交稻、4个粳稻共计10个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大田试验设计,测定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重和氮素含量、产量等,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分配和运转特性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1)育插秧机械化条件下水稻植株氮素积累符合Logistic曲线增长规律。2)整个生育期机插稻植株含氮量呈下降趋势,粳稻植株的含氮量在生长中期(拔节期—抽穗期)高于杂交籼稻,而后逐渐降低,到成熟期极显著低于杂交籼稻,中籼中熟杂交稻因降低缓慢到成熟期植株含氮量最高。3)粳稻植株的终极氮素积累量最低,中籼中熟杂交稻和中籼迟熟杂交稻终极氮素积累量平均比粳稻高23.0%和33.1%。4)中籼中熟杂交稻抽穗期—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最大,在氮素积累上具有后发优势,且穗部分配率、叶片与茎鞘氮素表观转运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转运效率均较高,说明育插秧机械化条件下,中籼中熟杂交稻品种的氮素在转运和利用上具有高效性。其中,F优498的终极氮素积累量高,且具有前期积累快,后期运转分配合理等优势。5)中籼迟熟杂交稻氮素积累出现最大增长速率较晚,平稳持续增长时间较长,终极积累量最大,但氮素积累对产量的贡献没有优势。6)粳稻中杂交粳稻69优8号相比其他粳稻品种,氮素积累量大且产量高,也具有氮素转运和利用的高效性。【结论】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转运特性受不同基因型的显著影响。本研究采用植株含氮量、终极氮素积累量、百千克籽粒吸氮量等反映机插稻氮素吸收转运特性的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在育插秧机械化条件下,中籼中熟杂交稻相比中籼迟熟杂交稻和粳稻氮素具有积累转运和利用高效性,其中F优498在氮素积累、分配并促进产量形成方面具有遗传上的优势。中籼迟熟杂交稻虽具有氮素积累量潜力,但氮素积累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相对较低。机插粳稻氮素积累较低,但相比其他粳稻品种机插杂交粳稻69优8号具有氮素积累量大且产量高的潜力,较适合机插。
References
[1] 俞巧钢, 叶静, 杨梢娜, 等. 不同施氮量对单季稻养分吸收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4): 487-494.
[2] 凌启鸿, 张洪程, 戴其根, 等. 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57-2467.
[3] Mawaki M, Morita S, Suga T et al. Effect of shading on root system morphology and grain yield of rice plantsⅠ. An analysis on root length density[J]. Japanese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1990, 59(1): 89-94.
[4] 唐拴虎, 徐培智, 张发宝, 等. 一次性全层施用控释肥对水稻根系形态发育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1): 63-69.
[5] 郑圣先, 聂军, 戴平安, 郑颖俊. 控释氮肥对杂交水稻生育后期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和衰老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2): 188-194.
[6] 王余龙, 姚友礼, 蒋军民, 蔡建中. 高产水稻养分吸收规律及氮素调控机理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118-130.
[7] 吴平, 罗安程, 倪俊建, 章永松. 植物营养分子与遗传研究进展.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6, 2(1): 1-6.
[8] Singh U, Ladha J K, Castillo E G et al. Genotypic variation in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medium and long duration rice[J]. Field Crops Research, 1998, 58: 35-53.
[9] 单玉华, 王余龙, 山本由德, 等. 常规籼稻与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J]. 江苏农业研究, 2001, 22(1): 12-15.
[10] 程建峰, 戴延波, 曹卫星, 等. 不同类型水稻种质氮素营养效率的变异分析[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13(2): 175-183.
[11] 张亚丽, 樊剑波, 段英华, 等. 不同基因型水稻氮利用效率的差异及评价[J]. 土壤学报, 2008, 45(2): 267-273.
[12] 陈明霞, 黄见良, 崔克辉, 等. 不同氮效率基因型水稻植株氨挥发速率及其与氮效率的关系[J]. 作物学报, 2010, 36(5): 879-884.
[13] 徐阳春, 吴小庆, 郭世伟, 沈其荣. 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与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14(2): 207-212.
[14] 董桂春, 王熠, 于小凤, 等. 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2): 4570-4582.
[15] 李敏, 张洪程, 马群, 等.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类型粳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2): 197-204.
[16]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44-49.
[17] 胡本泉. 机插水稻的生育特点及其大田管理技术[J]. 农技服务, 2008, 25(4): 6-10.
[18] 于林惠. 对机插水稻生育特点及管理对策的初步探讨[J]. 中国农机化, 2002(1): 29-31.
[19] 茅弼华, 王和平, 王志林. 机插水稻的生育特性和有关农艺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 2006(3): 27-30.
[20] 胡剑锋, 张培培, 赵中操, 等. 麦茬长秧龄条件下氮肥对机插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6): 1318-1326.
[21] 宋智勇, 吕凯, 罗凤, 练兴明. 施氮量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1(2): 165-170.
[22] 邓飞, 王丽, 任万军, 等.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植方式对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Ⅱ优498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0): 4310-4325.
[23] Tirol-Padre A, Ladha J K, Singh U et al. Grain yield performance of rice genotypes at suboptimal levels of soil N as affected by N uptake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J]. Field Crops Research, 1996, 46: 127-143.
[24] 殷春渊, 张庆, 魏海燕, 等. 不同产量类型水稻基因型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 39-50.
[25] Ying J F, Peng S B, Yang G Q et al. Comparison of high-yield rice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sⅡ.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J]. Field Crops Research, 1998, 57(1): 85-9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