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25年来稻田土壤养分演变特征

DOI: 10.11674/zwyf.2015.0110, PP. 92-103

Keywords: 常规施肥,稻田,土壤养分,土壤肥力,变化趋势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目的】目前我国的水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0%,为了探明我国水稻土土壤养分和肥力的演变特征,科学合理地指导稻田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本文对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水稻土长期动态监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方法】利用时间趋势分析和中值分析的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土壤养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分别总结了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的含量以及土壤pH在不同监测时期的演变特征和总体变化趋势;用统计分析得出不同监测时期施肥量的变化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上述6大肥力指标对该区土壤综合肥力属性的年代变化趋势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不同监测时期土壤肥力主要贡献因子和限制性因子的变异情况。【结果】1)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与监测初期相比均略有升高,其中有机质含量从监测中期到监测后期上升趋势明显(P<0.05),碱解氮从监测初期到中期也呈显著性增加趋势(P<0.05);2)监测25年来,土壤有效磷含量从12.4mg/kg增加到12.9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呈稳中有升的变化趋势,与监测初期相比,监测中期和监测后期的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3.9mg/kg和17.9mg/kg;3)土壤pH值总体呈缓慢降低的趋势,下降了0.37个单位,表明在当前的施肥和田间管理措施下我国水稻土存在一定的酸化趋势;4)土壤全氮、碱解氮与有机质含量变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与监测初期相比,20~25年后水稻土土壤肥力主要贡献因子由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转变为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主要限制因素从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缺乏转向pH值的逐渐降低。【结论】在农民习惯的耕作施肥管理条件下,该地区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基本呈上升趋势,说明土壤肥力总体上得到了改善;但土壤pH在一定程度上已显现出对土壤肥力的限制性作用,所导致的酸化趋势需要关注。另外,从农田养分平衡管理的角度看,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仍然是该区稻田持续生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施肥过程中对钾与磷的投入仍需加强,而氮肥施用量需要合理控制。

References

[1]  鲍士旦.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2]  周波, 陈旭飞, 张聪俐, 等. 深圳市光明新区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的主成分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3(4): 448-452.
[3]  孙波, 潘贤章, 王德建, 等. 我国不同区域农田养分平衡对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的影响[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11): 1201-1208.
[4]  Sun B, Zhou S, Zhao Q. Evaluation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soil quality based on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in the hill region of subtropical China[J]. Geoderma, 2003, 115(1): 85-99.
[5]  陈斌, 季应明, 吉训凤, 等. 江苏省海安县耕地土壤肥力定位调查与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3): 72-75.
[6]  路鹏, 苏以荣, 牛铮, 等. 红壤丘陵区村级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与制图[J].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7, 33(1): 89-95.
[7]  马俊永, 李科江, 曹彩云, 等.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13(2): 236-241.
[8]  张会民, 吕家珑, 李菊梅, 等. 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化学研究进展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35(1): 155-160.
[9]  胡诚, 宋家咏, 李晶, 等. 长期定位施肥土壤有效磷与速效钾的剖面分布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4): 673-676.
[10]  鲁如坤, 时正元, 施建平. 等. 我国南方6省农田养分平衡现状评价和动态变化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2):63-67.
[11]  沈善敏. 国外的长期肥料试验 (一)[J]. 土壤通报, 1984, 15(2): 85-91.
[12]  周宝库, 张喜林. 长期施肥对黑土磷素积累、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11(2): 143-147.
[13]  江永红, 宇振荣, 马永良. 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1, 32(5): 209-213.
[14]  高明, 张磊, 魏朝富, 等.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4): 343-348.
[15]  张永春, 汪吉东, 沈明星, 等. 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典型土壤酸化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0 (3): 465-472.
[16]  Barak P, Jobe B O, Krueger A R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soil acidification due to nitrogen fertilizer inputs in Wisconsin[J]. Plant and Soil, 1997, 197(1): 61-69.
[17]  Schroder J L, Zhang H, Girma K et al. Soil acidification from long-term use of nitrogen fertilizers on winter wheat[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11, 75(3): 957-964.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国农业年鉴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0-2011.
[19]  沈善敏. 中国土壤肥力[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20]  Shen R P, Sun B, Zhao Q G.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N, P and K balances for agro-ecosystems in China[J].Pedosphere,2005,15(3): 347-355.
[21]  任意, 张淑香, 穆兰, 等. 我国不同地区土壤养分的差异及变化趋势[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9, (6): 13-17.
[22]  张世熔, 黄元仿, 李保国, 等. 黄淮海冲积平原区土壤速效磷, 钾的时空变异特征[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3, 9(1): 3-8.
[2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所. 耕地质量演变趋势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4]  刘畅, 唐国勇, 童成立, 等. 不同施肥措施下亚热带稻田土壤碳、氮演变特征及其耦合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7): 1489-1493.
[25]  张会民, 徐明岗, 陈义, 等. 长期施肥土壤钾素演变[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26]  Guo J H, Liu X J, Zhang Y et al. 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 [J]. Science, 2010, 327(5968): 1008-1010.
[27]  刘付程, 史学正, 于东升. 近 20 年来太湖流域典型地区土壤酸度的时空变异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6): 740-744.
[28]  程先富, 陈梦春, 郝李霞, 等. 红壤丘陵区农田土壤酸化的时空变化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6): 1348-1351.
[29]  吴道铭, 傅友强, 于智卫, 等. 我国南方红壤酸化和铝毒现状及防治[J]. 土壤, 2013, 45(4): 577-584.
[30]  Huang S, Zhang W, Yu X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corn productivity and its sustainability in an Ultisoil of southern Chin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10, 138(1): 44-5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