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差异及氮肥的调控效应
DOI: 10.11674/zwyf.2015.0105 , PP. 46-57
Keywords: 玉米/大豆(甘薯) ,玉米 ,施氮量 ,干物质积累分配
Abstract:
【目的】西南山地玉米区是我国第三大玉米主产区,但单产比全国低近750kg/hm2。由于该区特殊的气候条件,玉米以多熟间套种植为主,如何利用多熟种植中各作物的间套优势和茬口特性,寻求提高本区玉米产量的新途径,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四川的两个玉米主产区,通过四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西南玉米主要的两种套作模式—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差异及施氮量对其的调控效应,以探讨种植模式和氮肥管理的增产效应。【方法】2008年设置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两个套种田间试验,分析比较两种模式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差异;2009~2010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分带轮作,即玉米分别种在大豆或甘薯茬上,分析套作和轮作效应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2011年,在前三年的基础上,采用小区套微区的方式,研究两种模式下不同施氮水平(N0、N90、N180、N270、N360)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调控。【结果】1)在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从蜡熟期开始显著高于玉米/甘薯模式,茎鞘输出率也显著高于玉米/甘薯模式,最终产量增加2.4%~3.2%,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分带轮作后,从拔节期开始,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就显著高于玉米/甘薯模式,到成熟期两套种模式下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两试验点平均相差达26.8g,茎秆向籽粒的输出率和贡献率也显著高于玉米/甘薯模式,收获指数玉米/大豆模式平均较玉米/甘薯模式提高3.9%,最终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产量较玉米/甘薯模式增幅加大,两年两个试验点分别增加了7.4%和14.4%;3)氮肥对两种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调控效应显著,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以施氮180kg/hm2处理,而玉米/甘薯模式下270kg/hm2处理与同一模式下其他氮素水平相比,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提高了干物质增长速率,延长了灌浆持续天数,有利于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向籽粒转移,显著提高收获指数,进而提高玉米的增产潜能,玉米/大豆模式下低氮处理(0~180kg/hm2)对玉米的增产效应比较明显,在高施氮水平(270~360kg/hm2)下两种模式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西南丘陵旱地应选择玉米与大豆套作,采用分带轮作种植方式,既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又可避免大豆的连作障碍;且氮肥管理措施应因种植模式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中高等肥力条件下,与大豆套作玉米施氮180kg/hm2,与甘薯套作施氮应提高至270kg/hm2。
References
[1] 陈国平, 杨国航, 赵明, 等. 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 玉米科学, 2008, 16(4): 1-4.
[2] 黄振喜, 王永军, 王空军, 等. 产量15000 kg·ha-1以上夏玉米灌浆期间的光合特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9): 1898-1906.
[3] 郑丕尧. 作物生理学导论[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
[4] 黄智鸿, 王思远, 包岩, 等. 超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的研究[J]. 玉米科学, 2007, 15(3): 95-98.
[5] 刘伟, 张吉旺, 吕鹏, 等. 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登海661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1, 37(7): 1301-1307.
[6] 连艳鲜, 李潮海, 周苏玫. 高产玉米杂交种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特征[J]. 河南农业科学, 2003, (7): 7-9.
[7] 刘伟, 吕鹏, 苏凯, 等.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和源库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7): 1737-1743.
[8] 马国胜, 薛吉全, 路海东, 张仁和. 陕单8806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研究[J]. 玉米科学, 2006, 14(4): 134-137.
[9] 韩金玲, 李彦生, 杨晴, 等. 不同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干物质积累、 分配和转移规律研究[J]. 玉米科学, 2008, 16(5): 115-119.
[10]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5): 965-973.
[11] Elmore R W, Jaekobs J A. Yield and nitrogen yield of sorghum intercropped wheat and clover[J]. Tropical Agriculture,1986,72: 170-172.
[12] 昝亚玲, 王朝辉, Lyons G. 不同轮作体系土壤残留硒锌对小麦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2): 235-238.
[13] 许艳丽, 李春杰, 李兆林, 等. 种植顺序对黑土区大豆、 玉米、 小麦的产量效应[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2, 18(4): 266-268.
[14] 田秀萍, 邱泳宁, 肖桂才. 茬口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0, 12(1): 19-23.
[15] 任广鑫, 魏其克, 闵安成, 等. 渭北旱原不同轮作方式比较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7, 15(3): 12-17.
[16] 芶久兰, 孙锐锋, 何佳芳, 等. 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威芋3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24(2): 486-489.
[17] 李志贤, 王建武, 杨文亭, 等. 甘蔗/大豆间作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 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3): 713 -719.
[18] 郑伟, 何萍, 高强, 等. 施氮对不同土壤肥力玉米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2): 301-309.
[19] 石玉海, 许东恒, 王立春. 吉林省不同肥力黑土玉米平衡施肥研究[J]. 玉米科学, 2010, 18(5): 108-113.
[20] 张铭, 蒋达, 缪瑞林, 等.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对稻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1): 135-140.
[21] 逄焕成, 陈阜. 黄淮平原不同多熟模式生产力特征与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1998, 13(3): 198-205.
[22] 雍太文, 杨文钰, 向达兵, 等.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的产量、 氮营养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J]. 草业学报, 2012, 21(1): 50-58.
[23] 雍太文, 杨文钰, 任万军, 等. 两种三熟套作体系中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9): 3170-3178.
[24] 雍太文, 陈小容, 杨文钰. 小麦/玉米/大豆三熟套作体系中小麦根系分泌特性及氮素吸收研究[J]. 作物学报, 2010, 36: (3) 477-485.
[25] 雍太文, 杨文钰, 任万军, 等.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不同作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氮素的转移、 吸收[J]. 核农学报, 2009, 23(2): 320-326.
[26] 雍太文, 杨文钰, 向达兵, 等. 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2, 38(2): 333-343.
[27] 雍太文, 杨文钰, 向达兵, 等. 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对土壤氮素含量及氮素转移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2, 38(1): 148-158.
[28] 雍太文, 杨文钰, 向达兵, 等. 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根系生长、 产量及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1): 125-132.
[29] 王小春, 杨文钰, 任万军, 等. 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体系中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差异[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4): 803-812.
[30] Saidou A, Janssen B H, Temminghoff E J M. Effects of soil properties, mulch and NPK fertilizer on maize yields and nutrient budgets on ferralitic soils in southern Benin[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3, 100: 265-27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