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改进施氮运筹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DOI: 10.11674/zwyf.2015.0102, PP. 12-22

Keywords: 氮肥运筹,超级粳稻,产量,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目的】秸秆还田不仅可改良土壤和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但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酸积累和微生物固氮,抑制水稻前期生长。在长江流域稻麦两熟地区,当地农户往往通过增加施氮量来解决秸秆还田的负效应,造成肥料浪费和氮污染。因此,探索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优化的氮肥运筹措施,阐明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与利用对氮素响应特征,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12~2013年,以超级粳稻武运粳24号和宁粳3号为材料,在江苏省兴化市进行大田试验,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300kg/hm2(N1)、增加施氮量345kg/hm2(N2)和常规施氮运筹(CFP,基肥:分蘖肥:穗肥=3:3:4)、改进施氮运筹(MFP,基肥:分蘖肥:穗肥=4:3:3),以无氮处理为对照,研究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措施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氮素吸收速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随着氮肥水平提高,水稻穗数显著增加,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最终增产不显著。与常规施氮运筹比较,改进氮肥运筹显著增加穗数,显著提高群体颖花量并增产,在N1水平下,改进施氮运筹增产幅度为5.18%~7.10%,高于N2水平的2.70%~4.29%。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分蘖中期、拔节期、移栽期至分蘖中期、分蘖中期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最终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而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偏肥生产力显著下降。与常规氮运筹处理相比,改进氮运筹显著增加水稻移栽期至分蘖中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速率,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偏肥生产力,在N1水平下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6.52%和5.55%,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偏肥生产力分别提高13.36%、8.55%、4.44%和5.29%,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结论】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增加氮肥用量水稻增产不显著,且氮肥利用效率低。不增加氮肥用量,通过适当提高基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4:3:3),可实现提高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References

[1]  张军, 董啸波, 葛梦婕, 等. 不同地力水平下超级稻高产高效适宜施氮量及其机理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2): 261-272.
[2]  张洪程, 王秀芹, 戴其根, 等. 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 品质及吸氮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7): 800-806.
[3]  钱银飞, 张洪程, 李杰, 等. 施氮量对机插杂交粳稻徐优40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3): 522-528.
[4]  王秀斌, 徐新朋, 孙刚, 等. 氮肥用量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6): 1279-1286.
[5]  王允青, 郭熙盛, 戴明伏. 氮肥运筹方式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8, 2: 31-34.
[6]  Zeng X M, Han B J, Xu F S et al. Effects of modified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on the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midseason rice[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2, 137: 203-212.
[7]  江立庚, 曹卫星, 甘秀芹, 等. 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4): 490-496.
[8]  吴文革, 张四海, 赵决建, 等. 氮肥运筹模式对双季稻北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13(5): 757-764.
[9]  朱从海, 蔡爱琴, 严军 等. 小麦秸秆还田后施氮量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1,17(4): 32-34.
[10]  王建明, 杨建忠, 何晓艳, 等.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 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 6: 124-126.
[11]  殷春渊, 魏海燕, 张庆, 等. 不同氮肥水平下中熟籼稻和粳稻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相互关系[J]. 作物学报, 2009, 35(2): 348-355.
[12]  李敏, 张洪程, 马群, 等.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类型粳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2): 197-204.
[13]  袁玲, 张宣, 杨静, 等. 不同栽培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3, 39(2): 350-359.
[14]  叶文培, 谢小立, 王凯荣, 等. 不同时期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1): 65-70.
[15]  Xu Y Z, Nie L X, Buresh R J et al. Agronomic performance of late-season rice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straw, and nitrogen management[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0, 115: 79-84.
[16]  陈新红, 韩正光, 叶玉秀, 等. 麦草全量机械还田对机插水稻产量和生长特性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3, 22(8): 38-41.
[17]  凌启鸿, 张洪程, 戴其根, 等. 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57-2467.
[18]  张洪程, 吴桂成, 戴其根, 等. 水稻氮肥精确后移及其机理[J]. 作物学报, 2011, 37(10): 1-15.
[19]  李勇, 曹红娣, 邓九胜, 等.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速效氮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9, 25 (4): 46-51.
[20]  魏海燕,王亚江,孟天瑶,等.机插超级粳稻产量、 品质及氮肥利用率对氮肥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2): 488-496.
[21]  张耀鸿, 张亚丽, 黄启为, 等. 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产量以及氮素吸收、 利用的基因型差异比较[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 (5): 616-621.
[22]  万靓军, 张洪程, 霍中洋, 等. 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稻产量、 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7, 33(2): 175-182.
[23]  徐国伟, 吴长付, 刘辉, 等. 秸秆还田与氮肥管理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7): 191-195.
[24]  朱兆良, 金继运.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2): 259-273.
[25]  彭少兵, 黄见良, 钟旭华, 等. 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J].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9): 1095-1103.
[26]  张卫峰, 马林, 黄高强, 等. 中国氮肥发展、 贡献和挑战[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5): 3161-3171.
[27]  杨梢娜, 俞巧钢, 叶静, 等. 施氮水平对杂交晚粳浙优12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5): 1120-1125.
[28]  Peng S B, Buresh R J, Huang J L et al. 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low agronomic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irrigated rice systems in China [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6, 96: 37-47.
[29]  汪军, 王德建, 张刚.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2): 265-27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