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中国西北干旱区沙尘暴源地风沙大气边界层特征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13.00301
Keywords: 沙尘暴源地,西北干旱区,风沙边界层,最大混合层厚度,逆温层,垂直温湿场,风场
Abstract:
应用西北干旱区沙尘暴源地甘肃省民勤县1971-2008年共1811个大风/沙尘暴个例的逐日08:00和20:00高空资料、降水、日最高气温以及沙尘暴实时资料,详细探讨了不同月份和季节干湿变化、沙尘暴强度、沙尘暴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沙尘暴发生时4-5月最大混合层较厚,在2500m以上;而强沙尘暴发生时6-7月较厚,7月最厚为2530m。3-8月沙尘暴发生时最大混合层厚度低于大风发生时的200~400m;4-5月下午沙尘暴发生时最大混合层较深厚,在2700m左右。沙尘暴持续时间与最大混合层厚度成反比。(2)沙尘暴发生时扰动和锋面逆温频次多而强,扰动逆温明显较强,达2.5℃/100m,锋面逆温高度在700~1000m,扰动逆温高度在150~400m之间;而大风发生时辐射和锋面辐射逆温频次多而强,强沙尘暴发生时锋面逆温明显较强,这说明沙尘暴多由风场的剧烈扰动和锋面过境引起。(3)白天800hPa以上有干气层存在,夜间干暖和逆湿现象显著。近地层越干冷、西北风越强,强沙尘暴持续时间越长。
References
[1] | 张强,黄荣辉,王胜.浅论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对区域天气气候的特殊作用[J].干旱气象,2011,29(2):133-136.
|
[2] | 李岩瑛,杨晓玲,王式功.河西走廊东部近50 a沙尘暴成因、危害及防御对策[J].中国沙漠,2002,22(3):283-286.
|
[3] | 王式功,王金艳,周自江,等.中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J].地理学报,2003,58(2):193-200.
|
[4] | 赵兴梁.甘肃特大沙尘暴的危害与对策[J].中国沙漠,1993,13(3):1-5.
|
[5] | 李岩瑛,张强.水平螺旋度在沙尘暴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学报,2012,70(1):144-154.
|
[6] | 张强,王胜.特强沙尘暴(黑风)的形成及其效应[J].中国沙漠,2005,25(5):675-681
|
[7] | 赵克明,李霞,杨静.乌鲁木齐大气最大混合层厚度变化的环境响应[J].干旱区研究,2011,28(3):509-513.
|
[8] | 李杰,蒋小平,元慧慧,等.混合层深度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J].气象,2010,36(4):27-29.
|
[9] | 李岩瑛,张强,薛新玲,等.民勤大气边界层特征与沙尘天气的气候学关系研究[J].中国沙漠,2011,31(3):757-764. 浏览
|
[10] | 曾庆存,胡非,程雪玲,等.大气边界层阵风扬尘机理[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12(3):251-255.
|
[11] | 程雪玲,曾庆存,胡非,等.大气边界层强风的阵性和相干结构[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12(3):227-243.
|
[12] | 李岩瑛,张强,胡兴才,等.西北干旱区和黄土高原大气边界层特征对比及其对气候干湿变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12,34(5):1047-1058.
|
[13] | 曾庆存,程雪玲,胡非.大气边界层非常定下沉急流和阵风的起沙机理[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12(3):244-250.
|
[14] | 李岩瑛,钱正安,薛新玲,等.西北干旱区夏半年深厚的混合层与干旱气候形成[J].高原气象,2009,28(1):46-54.
|
[15] | 张强,张杰,王胜,等.我国干旱区深厚大气边界层与陆面热力过程的关系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41(9):1365-1374.
|
[16] | 王式功,杨德保,尚可政,等.城市空气污染预报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93-101.
|
[17] |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1:453.
|
[18] | 谭立海,张伟民,安志山,等.砾石覆盖对边界层风速梯度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2,32(6):1522-1527. 浏览
|
[19] | 李玲萍,李岩瑛,刘明春.石羊河流域1961—2005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原因初探[J].中国沙漠,2012,32(3):832-841. 浏览
|
[20] | 张克新,刘普幸,霍华丽,等.石羊河流域近50 a来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沙漠,2011,31(2):517-520. 浏览
|
[21] | 马瑞,王继和,屈建军,等.近50 a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气候变化及沙尘天气特征[J].中国沙漠,2011,31(4):1031-1036. 浏览
|
[22] | 常兆丰,韩福贵,仲生年.民勤荒漠区气候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中国沙漠,2011,31(2):505-510. 浏览
|
[23] | 刘新春,钟玉婷,何清,等.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及周边地区PM10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沙漠,2011,31(2):323-330. 浏览
|
[24] | 詹科杰,赵明,杨自辉,等.地气温差对沙尘源区不同下垫面沙尘输运结构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1,31(3):655-660. 浏览
|
[25] | 吕萍,董治宝.风沙边界层动力学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干旱区研究,2004,21(2):122-124.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