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网络服务环境下用户关系演化规律研究

Keywords: 用户关系,网络服务环境,演化规律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随着以用户为主导的Web2.0的广泛应用和以用户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化网络服务(SNS)的流行,网络服务开始进入社会化进程,网络服务环境下的用户关系发生了彻底改变,重新把握网络服务环境下的用户关系对开展网络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服务环境下用户关系演化的动因包括用户需求演进和交互理念与技术的推动。当前网络服务环境下用户关系结构的特征表现为强关系与弱关系并存并呈幂律等级分布。新一代网络服务环境下的用户关系演化趋势为:从无序到有序、从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从匿名到实名。图2。参考文献42。

References

[1]  让·梅松纳夫;殷世才;孙兆通,群体动力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欧阳剑.社会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组织的驱动力及模式特征[J].情报资料工作,2009(1)
[3]  胡昌平,现代信息管理机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  Watzlawick P;Bcavin J H;Jackson D D,Pragmatics of human communication:A study of interactional patterns,pathologies,and paradoxes,New York:Norton,1967.
[5]  Kumar R;Novak J;Tomkins A,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s,New York:acm Press,2006.
[6]  Watts D.J;Strogatz S.H,Collective dynamics of\'small-world\'networks,Nature ,1998, 393.
[7]  付丽丽,吕本富,吴盈廷.关系型虚拟社区的社会网络特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2)
[8]  胡海波;徐玲;王科,大型在线社会网络结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4).
[9]  冯锐,谢英香.博联社摄影社群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9)
[10]  ALBERT-LASZLO BARABASI ;ERIC BONABEAU,Scale-Free Networks,Scientific American,2003, 288(5).
[11]  马斯洛;刘烨,马斯洛的人本哲学,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3.
[12]  西美尔;林荣远,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3]  西门柳上;马国良;刘清华,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4]  陈永东.从Facebook看SNS网站的发展方向[J].传媒,2009(11)
[15]  曹阳;何旭,SNS:一种网络公共领域的新形式,新闻记者,2009(10).
[16]  布朗;胡鑫;庆小飞,群体过程,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7]  Rheingold H,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New York:Addison-Wesley,1993.
[18]  周涛 Wiki社群的社会网络分析 [D].2005
[19]  陈向东;方群;唐辉云,Blog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研究--以"东行记"为例,电化教育研究,2008(1).
[20]  邱航明,博客圈的社会网络分析,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1]  黄佳,博客社区的结构与有序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2009.
[22]  李小宇,Web2.0网络社区自生秩序演化机制研究--以维基百科为例,武汉:武汉大学,2009.
[23]  孙佳音,高献忠.虚拟社区的自组织特征及其规则生成问题[J].学术交流,2008(7)
[24]  曾国屏;李宏芳;张再兴.网络空间中主客体关系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
[25]  姜胜,虚拟社区自组织演进研究,北京:清华大学,2007.
[26]  邸楠,姚从磊,李晓明.基于中文Web社会网络的提取、测量与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27]  刘旸,用户需求驱动的网络演化模型,北京:清华大学,2007.
[28]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徐彬,链接网络新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9]  译言 Facebook应用程序的好消息和坏消息 2010
[30]  马延妮 在线社会网络团结构分析 [D].2009
[31]  Huberman B A;Romero D M;Wu Fang Social networks that matter:Twitter under the microscope 2009
[32]  王建冬;王继民;田飞佳.博客圈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初探[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4)
[33]  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4]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盛逢时,黑天鹅的世界:我们如何被随机性愚弄,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5]  彭小川,毛晓丹.BBS群体特征的社会网络分析[J].青年研究,2004(4)
[36]  Ellison N B;steinfield C;Lampe C,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capital,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4).
[37]  刘文娟,袁文芳.校内网的SNS人际传播特征分析[J].东南传播,2009(5)
[38]  尼葛洛庞帝;胡泳,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39]  文旻 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关系发展取向 2009
[40]  Granovetter 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
[41]  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国际新闻界,2009(5).
[42]  邓胜利,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式信息服务,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