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黄淮海地区不同冬春性小麦抗冻能力及冻害指标ⅰ.隆冬期不同冬春性小麦抗冻能力比较, PP. 3119-3125 Keywords: 冬春性小麦品种,抗冻临界温度,抗冻能力密度 Abstract: 通过两年室外盆栽和室内人工控制试验,建立了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死苗率与低温的定量关系,确定了隆冬期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死苗率达10%、20%和50%的临界低温以及抗冻能力密度.结果表明:强冬性小麦品种抗冻能力最强,半致死温度最低(燕大1817为-21.5℃,京411为-21.2℃),其次是冬性品种(农大211为-21.1℃,农大5363为-20.3℃)和弱冬性品种(郑366为-18.5℃,平安8号为-18.4℃),春性品种抗冻能力最弱(郑9023为-15.4℃,偃展4110为-14.7℃).当温度降低到冬小麦冻害发生临界温度后,温度每降低1℃,弱冬性小麦(郑366和平安8号)死苗率增量最大,分别增加16.8%和25.8%,冬性小麦(农大211和农大5363)死苗率分别增加14.7%和18.9%,强冬性小麦(燕大1817和京411)死苗率分别增加15.4%和13.1%,春性小麦(郑9023和偃展4110)死苗率分别增加13.8%和15.1%,说明冻害发生后若持续降温,弱冬性品种遭受冻害风险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