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类作物学报 1998
大麦抽穗期及其它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DOI: 10.7606/j.issn.1009-1041.1998.05.094 Abstract: 用四个六棱大麦品种的三组杂交对出穗期、分蘖数、株高、籽粒产量、粒重和饱、秕粒进行了遗传分析。每个杂交的P1、P2、F1、F2、BC1和BC2于1982年被种植在美国NorthDakota的Forgo和Prosper两个地方,并且给予了评价。除了分蘖数外,杂交内亲本平均值一般是不同的。各代之间比较表明,晚出穗相对早出穗显性;高粒重相对低粒重显性;籽粒的饱满度受加性基因作用。产量和出穗期之间的关系在杂交间不一致。正r值很低,由此说明选择早熟、高产、粒饱的大麦系是应该可能的。出穗期超中亲的杂交优势在杂交间很接近,但没有超高亲优势。出穗期的自交衰退相当恒定,而产量不一致。自交衰退的程度不一致可能与环境变异和基因型不同有关。出穗期和产量的加性方差与显性方差的比例在杂交间不一致。这些资料表明,应该在F2代以后进行这些性状选择。出穗期广义遗传力在42%~86%之间变化,籽粒产量的广义遗传力的一致性大于其狭义遗传力的一致性。因为缺少加性变异,遗传进展值很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