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上甸子本底站湿沉降化学成分变化与来源解析, PP. 1001-1006 Abstract: 利用上甸子本底站自1999~2004年的降水资料,对8种离子(K+、Na+、Ca2+、Mg2+、NH4+、SO42-、NO3-、Cl-)浓度做了统计分析,并通过PMF(positivematrixfactorization)方法对该地区的湿沉降来源做了解析.结果表明,①pH分布在4.41~6.55之间,电导率分布在40.97~69.64μS.cm-1之间.②上甸子本底站的电导率结果明显高于清洁地区降水背景点(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站)、低于北京城区的观测结果,表明降水化学成分受大气污染显著,但污染水平要低于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③SO42-、NO3-、NH4+、Ca2+是上甸子站降水样品中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从季节变化来看,SO42-离子春季最高、夏季最低,NO3-离子冬春两季浓度水平相当,夏季略偏低,H+离子浓度春季最低,夏秋两季相当,冬季最高.④源解析结果表明,土壤尘是上甸子本底站降水化学成分最主要的来源;与施肥有关的农田排放是本底站降水成分的另一个重要的源;此外,来自污染地区的交通运输排放和燃煤排放的输送作用同样影响着该地区降水化学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