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与湖沼 2015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抗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性状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Abstract: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验证了133 对微卫星分子标记, 以期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育种提供合适的抗鳗弧菌分子标记。实验鱼经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 分为非抗病组与抗病组。对两组鱼PCR 扩增出的差异条带进行个体统计, 再进行微卫星位点与抗鳗弧菌的相关性分析, 并分析对比了两组鱼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 微卫星位点Sma-USC108、Sma-USC141 的等位基因片段分别在215bp 和200bp 与抗鳗弧菌性状的正相关性极显著, 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363和0.407(P<0.01); 微卫星位点FF0911、Sma-USC62、Sma-USC279 的等位基因片段分别在189bp、163bp 和236bp 与抗鳗弧菌性状的负相关性极显著, 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377、-0.364 和-0.363(P<0.01)。经过二次验证, 最终确定Sma-USC141 和FF0911 两个微卫星位点可指导大菱鲆抗鳗弧菌的辅助育种。两组大菱鲆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对比表明: 抗病群体与非抗病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较低, 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