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全国政协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建国初留学生归国记事.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
[2] | 3 林鸿荪. 学习苏联力学的初步经验和体会. 科学通报, 1954, (8):16-18
|
[3] | 4 康托洛维奇 Л.В. 著(苏). 林鸿荪译. 三十年来的苏联数学1917-1947 近似方法. 北京:中国科学院, 1954
|
[4] | 5 库滋涅佐夫(Кузнецов Д.С.) 著(苏). 林鸿荪等译. 流体动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5
|
[5] | 6 符拉索夫(Власов В.З.) 著(苏). 林鸿荪等译. 三十年来的苏联力学1917-1947 论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9
|
[6] | 7 洛强斯基(Лойцянский Л. Г.) 著(苏). 林鸿荪, 张炳煊译.液体与气体力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
[7] | 8 B.B. 索珂洛甫斯基作. 林鸿荪译. 论松散介质的极限平衡. 北京:中国科学院, 1954
|
[8] | 9 刘英金. 风雨征程|| 新中国气象事业回忆录1949-1978.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
|
[9] | 10 林鸿荪. 复联通截面柱体的扭转问题的变分解法. 物理学报,1953, (4):221-237
|
[10] | 11 林鸿荪. 轴对称塑性变形问题. 物理学报, 1954, (2):89-104
|
[11] | 12 林鸿荪. 闭圈螺旋弹簧的极限强度. 物理学报, 1955, (1):29-33
|
[12] | 13 林鸿荪. 任意横向载荷下弹性圆形及圆环形薄板的弯曲. 物理学报, 1956, (4):360-374
|
[13] | 14 林鸿荪. 片流边界层中气流及热转移. 物理学报,1954, (4):71-87
|
[14] | 15 林鸿荪. 人造卫星. 科学大众(中学版), 1957, (8):356-358
|
[15] | 16 林鸿荪. 好啊!又是一个红色月亮. 新观察, 1958, (11):28-29
|
[16] | 17 林鸿荪. 洲际导弹火箭和人造卫星. 科学大众, 1958, (8):165-168
|
[17] | 18 林鸿荪. 估计和展望. 科学通报, 1960, (1):71-72
|
[18] | 19 林鸿荪. 新的起点. 科学通报, 1961, (4):2-3
|
[19] | 20 林鸿荪. 伟大使命. 人民日报, 1959, (9):11
|
[20] | 21 谈庆明. 量纲分析.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5
|
[21] | 22 林鸿荪. 火箭发动机燃烧室高频燃烧振荡燃烧.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内部资料, 1962
|
[22] | 23 余翔林, 邓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演讲录第五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13-222
|
[23] | 24 黄安文, 王友恭. 史笔记科学- 科学时报45 年作品选.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 424
|
[24] | 25 中国力学学会编. 中国力学学会史.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245-253
|
[25] | 26 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编. 历史的丰碑:中华人民共国国史全鉴¢ 科技卷10. 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
[26] | 2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力学卷2.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7
|
[27] | 28 钟正芳. 让历史记住导弹的拓荒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08-27
|
[28] | 29 科学时报社编. 请历史记住他们——中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广州:赣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24-225
|
[29] | 1 裘维蕃. 农苑历程散记.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6
|
[30] | 30 李佩.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人们. 余翔林, 邓勇主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演讲录· 第五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14-219
|
[31] | 31 谈庆明. 我们的导师在最后的日子里. 中华英烈, 1989, (1):2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