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科学通报  2011 

中国分省区森林碳汇量的一个估计

, PP. 433-439

Keywords: 气候保护,森林碳汇,中国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在CO2FIX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除台湾省)的森林碳汇量进行估计,为省级区域上二氧化碳减排的有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在估算原有森林碳汇量的基础上,文章假设对全国的无林地进行造林,实现新造林面积57323200ha,并估算其碳汇潜力.估算结果显示,2005~2050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可从大气中吸收固定的碳量累计达到8.4GtC,其中原有森林累计固定4.9GtC,新造林累计固3.5GtC,所有森林的年碳汇量随着时间表现出减少的趋势.在各省市自治区中,内蒙古自治区、云南、四川、甘肃和黑龙江等省,是重要的碳增汇区域,对碳汇的贡献较大.

Reference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辽宁森林.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92
[2]  《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 中国森林(第三卷).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1338
[3]  詹有生, 敖向阳, 林飞, 等. 江西次生栲树木荷林生产力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 618-622
[4]  祁述雅. 中国桉树.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252
[5]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杨树.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59. 25-30
[6]  范海兰, 洪伟, 洪滔, 等. 闽北山地檫树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福建林业科技, 2005, 32: 68-71
[7]  冯宗炜.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187
[8]  吴兆录, 党承林, 和兆荣, 等. 滇西北油麦吊云杉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 1994, 16: 240-244
[9]  余树全. 柏木人工林系统生物生产力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 9: 137-142
[10]  李文华. 中国森林资源研究.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92-96
[11]  项文化, 田大伦. 不同年龄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 89-95
[12]  陈楚莹, 廖利平, 汪思龙. 杉木人工林生态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34
[13]  高智慧, 蒋国洪, 刑爱金, 等. 浙北平原水杉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1992, 16: 64-71
[14]  刘玉萃, 吴明作, 郭宗民, 等.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栓皮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9: 569-574
[15]  张琼, 洪伟, 吴承祯, 等. 不同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比较分析.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6, 26: 218-223
[16]  田大伦, 张昌剑, 罗中甫, 等. 天然檫木混交林的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 中南林学院学报, 1990, 10: 121-128
[17]  徐德应. 中国大规模造林减少大气碳积累的潜力及其成本效益分析. 林业科学, 1996, 32: 491-498
[18]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Japan: Institute for Global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2006. 11-20
[19]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中国主要树种的木材物理力学性质.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2. 26-117
[20]  国家林业局.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 北京: 国家林业局, 2003. 4-11
[21]  张雷, 黄园淅, 李艳梅, 等.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 资源科学, 2010, 32: 211-217
[22]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 Sweden: TERI Press, 2007. 5-15
[23]  Fang J Y, Chen A P, Peng C H, et al. 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 Science, 2001, 292:2320-2322
[24]  李秀娟, 周涛, 何学兆. NPP 增长驱动下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汇.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491-497
[25]  方精云, 郭兆迪, 朴世龙, 等. 1981~2000 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中国科学D 辑: 地球科学, 2007, 37: 804-812
[26]  Xu B, Guo Z D, Piao S L, et al. Biomass carbon stocks in China’s forests between 2000 and 2050: A prediction based on forest biomass-age relationships. Sci China Life Sci, 2010, 53: 776-783
[27]  Fang J Y, Yang Y H, Ma W H, et al. Ecosystem carbon stocks and their changes in China’s grasslands. Sci China Life Sci, 2010, 53:757-765
[28]  Schelhaas M J, Esch P W, Groen T A, et al. CO2FIX V3.1-A Modeling Framework for Quantify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Forest Ecosystems.Wageningen: Alterra, 2004. 13-71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99~2003).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75-137
[30]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北京: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 42-46
[31]  《云南森林》编写委员会. 云南森林.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6. 79-172
[32]  何海, 乔永康, 刘庆, 等.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生物量和材积动态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 748-752
[33]  陈信旺. 福建柏人工林标准收获表的研究. 林业勘察设计, 2006, 1: 30-34
[34]  于政中. 森林经理学. 第2 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7-89
[35]  徐化成. 油松.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119-121
[36]  周政贤. 中国马尾松.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139-145
[37]  陈昌雄. 福建杉木一般产区实生林标准收获表的编制研究. 福建林业科技, 2004, 31: 1-14
[38]  彭锦云, 肖国华, 高智慧, 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水杉速生丰产用材林.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0. 72-156
[39]  张小泉, 孟永庆, 刘命荣, 等. 五台青杨天然林净生产力与营养元素积累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 219-296
[40]  刘再华, Dreybrodt W, 王海静. 一种由全球水循环产生的可能重要的CO2 汇[J].科学通报.2007, 52:2418-2422??浏览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