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科学通报  2014 

洛阳盆地新石器-青铜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

DOI: 10.1360/N972013-00022, PP. 3388-3397

Keywords: 洛阳盆地,新石器-青铜时期,炭化植物遗存,中小遗址,旱作农业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由于古代农业形成的复杂性和遗址的多样性,如何选择合适遗址以提高炭化植物遗存研究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已成为重要的课题.选择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发达的洛阳盆地,选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23个新石器-青铜时期中小遗址,从灰坑和文化层中采集土样进行浮选和炭化植物遗存鉴定,并与周边地区的大遗址进行了比较.中小遗址和大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均表明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属于以粟和黍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并逐渐出现了稻、小麦和大豆,到二里头时期发展成为五谷齐全的农业经济.相比之下,中小遗址农作物种类多样化的出现要早于大遗址,但二里头时期中小遗址稻和小麦在农业中的比重远低于大遗址,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它们遗址功能的不同.另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表明在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台塬沟谷区农作物种类比冲积平原区丰富;而到二里头时期,冲积平原区在农作物种类和数量上都超过台塬沟谷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对区域农业考古研究的极大补充,更能反映区域内农业形成和发展的复杂过程,今后应加强对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References

[1]  8 Pearsall D M, Chandler E K, Zeidler J A. Maize in ancient Ecuador: Results of residue analysis of stone tools from the Real Alto site. J Archaeol Sci, 2004, 31: 423-442
[2]  9 Piperno D R, Weiss E, Holst I, et al. Processing of wild cereal grains in the Upper Palaeolithic revealed by starch grain analysis. Nature, 2004, 430: 670-673
[3]  10 杨晓燕, 郁金城, 吕厚远, 等. 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 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 39: 1266-1273
[4]  11 杨晓燕, 蒋乐平. 淀粉粒分析揭示浙江跨湖桥遗址人类的食物构成. 科学通报, 2010, 55: 596-602
[5]  12 李明启, 杨晓燕, 王辉, 等. 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遗址人牙结石中淀粉粒反映的古人类植物性食物.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10, 40: 486-492
[6]  14 杨青, 李小强, 周新郢, 等. 炭化过程中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考古中的应用. 科学通报, 2011, 56: 700-707
[7]  16 靳桂云, 郑同修, 刘长江, 等. 西周王朝早期的东方军事重镇: 山东高青陈庄遗址的古植物证据. 科学通报, 2011, 56: 2996-3002
[8]  17 孔昭宸, 刘长江, 张居中, 等. 中国考古遗址植物遗存与原始农业. 中原文物, 2003, 2: 4-13
[9]  22 Pearsall D M. Paleoethnobotany: A Hand Book of Procedure.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89
[10]  23 陈雪香, 王良智, 王青. 河南博爱县西金城遗址2006~2007年浮选结果分析. 华夏考古, 2010, 3: 67-76
[11]  24 刘昶, 方燕明.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南方文物, 2010, 4: 55-64
[12]  25 魏兴涛, 孔昭宸, 余新红. 河南西平上坡遗址植物遗存试探. 华夏考古, 2007, 3: 75-82
[13]  26 邓振华, 高玉. 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南方文物, 2012, 1: 156-163
[14]  30 袁靖.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回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与生业研究. 南方文物, 2012, 4: 5-12
[15]  31 庞小霞, 高江涛. 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中农业经济考察. 农业考古, 2006, 4: 1-13
[16]  32 赵春青. 夏代农业管窥——从新砦和皂角树遗址的发现谈起. 农业考古, 2005, 1: 215-217
[17]  33 赵志军. 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73-84
[18]  46 谢伟. 案板遗址灰土中所见的农作物. 见: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编. 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286-289
[19]  47 洛阳博物馆. 洛阳西高崖遗址试掘简报. 文物, 1981, 7: 42
[20]  48 魏兴涛. 三门峡南交口遗址仰韶文化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 农业考古, 2000, 3: 77-79
[21]  49 Lee G A, Bestel S. Contextual analysis of plant remains at the Erlitou-period Huizui site, Henan, China. Indo-Pacific Prehist Assoc Bull, 2007, 27: 49-60
[22]  50 靳桂云. 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农业考古, 2007, 4: 11-20
[23]  51 赵志军, 张居中. 贾湖遗址2001年度浮选结果分析报告. 考古, 2009, 8: 84-93
[24]  54 施雅风, 孔昭宸, 王苏民.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鼎盛阶段的气候与环境. 中国科学B辑, 1993, 23: 865-873
[25]  55 宋豫秦, 郑光, 韩玉玲, 等.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环境信息. 考古, 2002, 12: 75-78
[26]  56 张俊娜, 夏正楷. 中原地区4 ka 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沉积证据. 地理学报, 2011, 66: 685-697
[27]  1 Piperno D R. Phytolith Analysis: An Archaeological and Geological Perspective.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88. 1-280
[28]  2 Piperno D R. Phytolith: 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Archaeologists and Paleoecologists. New York: Alta Mira Press, 2006. 1-238
[29]  3 Lu H Y, Wu N Q, Yang X D, et a1. Phytoliths as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s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China I: Phytolith-based transfer functions. Quat Sci Rev, 2006, 25: 945-959
[30]  4 王永吉, 吕厚远. 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应用.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2. 1-228
[31]  5 左昕昕, 吕厚远. 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 科学通报, 2011, 56: 2881-2887
[32]  6 杨晓燕, 刘长江, 张健平, 等. 汉阳陵外藏坑农作物遗存分析及西汉早期农业. 科学通报, 2009, 54: 1917-1921
[33]  7 Piperno D R, Ranere A J, Holst I, et al. Starch grains reveal early root crop horticulture in the Panamanian tropical forest. Nature, 2000, 407: 894-897
[34]  13 李小强, 周新郢, 周杰, 等. 甘肃西山坪遗址生物指标记录的中国最早的农业多样化. 中国科学D 辑: 地球科学, 2007, 37: 934-940
[35]  15 凯利·克劳福德, 赵志军, 栾丰实, 等. 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 考古, 2004, 9: 73-80
[36]  18 张之恒. 黄河流域的史前粟作农业. 中原文物, 1998, 3: 5-11
[37]  19 吴耀利.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稻作遗存. 农业考古, 1994, 1: 78-84
[38]  20 黄其煦.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 农业考古, 1982, 2: 55-61
[39]  21 赵志军. 植物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浮选法. 考古, 2004, 3: 80-87
[40]  27 赵志军. 关于夏商周文明形成时期农业经济特点的一些思考. 华夏考古, 2005, 1: 75-101
[41]  28 陈微微, 张居中, 蔡全法. 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华夏考古, 2012, 1: 54-62
[42]  29 赵志军. 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研究. 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 科技考古(第二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1-11
[43]  34 Lee G A, Gary W C, Liu L, et al. Plants and people from the Early Neolithic to Shang periods in North Chin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7, 104: 1087-1092
[44]  35 安志敏.裴李岗、磁山和仰韶. 考古, 1979, 4: 335-346
[45]  36 许宏. 从二里头遗址看华夏早期国家的特质. 华夏考古, 2006, 3: 39-40
[46]  3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河南洛阳盆地2001~2003年考古调查简报. 考古, 2005, 5: 18-37
[47]  38 赵志军. 植物考古学的实验室工作方法. 见: 赵志军, 编. 植物考古学: 理论、方法和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45-51
[48]  39 Reimer P J, Baillie M G L, Bard E, et al. IntCal04 terrestrial radiocarbon age calibration, 0-26 cal kyr BP. Radiocarbon, 2004, 46: 1029-1058
[49]  40 赵志军, 何弩. 陶寺城址2002年度浮选结果及分析. 考古, 2006, 5: 77-87
[50]  41 Higham C, Lu T. The origins and dispersal of rice cultivation: Rice domestication. Antiquity, 1998, 72: 867-877
[51]  42 张居中, 孔昭宸, 刘长江. 舞阳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 农业考古, 1994, 1: 68-75
[52]  43 孔昭宸, 刘长江, 张居中.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八千年前水稻遗存的发现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 考古, 1996, 12: 78-83
[53]  44 严文明.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农业考古, 1982, 1: 19-31
[54]  45 李小强, 周新郢, 张宏宾. 考古生物指标记录的中国西北地区5000 a BP水稻遗存. 科学通报, 2007, 52: 673-678
[55]  52 孔昭宸, 刘长江, 张居中. 渑池班村新石器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人类环境学上的意义. 人类学学报, 1999, 4: 291-295
[56]  53 赵志军. 登封王城岗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 华夏考古, 2007, 2: 78-8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