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通报 2004
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质, PP. 623-628 Abstract: 合成了2,2′-(1,4-苯基二乙烯基)双-3,3-二甲基二氢吲哚(1),2,2′-(1,4-苯基二乙烯基)双-苯并噁唑(2),2,2′-(1,4-苯基二乙烯基)双-苯并噻唑(3),4,4′-(1,4-苯基二乙烯基)双-喹啉(4),2,2′-(1,4-苯基二乙烯基)双-喹啉(5),2,2′-(1,4-苯基二乙烯基)双-1,3,3-三甲基二氢吲哚盐酸盐(6),2,2′-(1,4-苯基二乙烯基)双-1-氢-3,3-二甲基二氢吲哚盐酸盐(7),2,2′-(1,4-苯基二乙烯基)双-8-乙酰氧基喹啉(8),2,2′-(1,4-苯基二乙烯基)双-8-羟基喹啉(9)及9的铝配合物(10)和锌配合物(11).测定了化合物6的晶体结构.研究了合成化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质.化合物1的最大发光波长为575nm,阳离子型发光化合物最大发光波长红移至607nm(6)和611nm(7).化合物9的最大发光波长为567nm,桥联多核金属配合物最大发光波长红移至605nm(10)和610nm(11).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分子结构,改变分子上的电子分布,从而改变其发光性质,使发光波长发生较大位移.热分析显示金属配合物10和11比有机化合物分子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其可使用温度范围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