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通报 2007
晚上新世南海北部底栖有孔虫Buliminaalazanensis含量变化及其原因探讨, PP. 313-317 Keywords: 古海洋学,底栖有孔虫Bulimina,alazanensis,晚上新世,南海北部 Abstract: 南海北部大洋钻探184航次1146站晚上新世以来的研究发现,底栖有孔虫Buliminaalazanensis的含量3.2~2.0MaBP逐渐减少,并在2.1MaBP前后发生锐减,其变化幅度达90%.其他底栖有孔虫属种如Globobuliminasubglobosa和Cibicidoideswuellerstorfi的含量则是在2.1MaBP之前较低,而2.1MaBP之后增加.对比浮游、底栖有孔虫的氧、碳同位素变化,发现B.alazanensis的含量变化与氧、碳同位素的波动相对应当氧同位素值较轻,即暖期时,该种的含量处于峰值;而当氧同位素值变重时,该种含量也降低.与碳同位素变化对比,该种的高峰值分别与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的高值、浮游有孔虫碳同位素的低值对应.结合北极冰盖扩张、东亚冬季风加强、表层生产力增加等诸多因素,认为晚上新世由巴士海峡进入南海的深层水由较暖、溶解氧含量较高的西太平洋深层水团,在2.1MaBP前后,变为溶解氧含量较低的中层水团,同时随着北极冰盖的扩张,东亚季风的加强,南海表层海水生产力增加,底层海水逐渐富营养且缺氧,逐渐对B.alazanensis的生产形成压力,导致该种自3.2MaBP开始含量逐渐降低,并在2.1MaBP前后达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