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科学通报  2011 

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地形的高度差异及影响因素

DOI: 10.1360/972010-1035, PP. 342-353

Keywords: 海蚀平台,影响因素,珠江三角洲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海岸平台之所以能指示海面的高度,是因为海面在岩石海岸上长时间作用的结果.位于现代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古海蚀平台远高于珠江口内外现代海岸的现代海蚀平台,但普遍认为其高度仍在现代海岸动力范围之内,并且被作为判断全新世地壳升降或海面变化的依据.从海岸地貌学、海岸动力学、岩体力学等几个方面对造成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地形高度差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理论计算表明古今珠江三角洲河口湾内平均高潮高度的差异最大不超过0.3m;在广东海岸的波浪条件下,因波浪差异或海岸岩石强度差异造成的海蚀平台之间的高度差异均不足0.3m.但野外实测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平台高度差异在1m以上,因此上述因素不是形成古今海蚀地形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多年潮汐统计数据则显示,广东各地海岸高于3m(珠江基面)的风暴潮至少要50年才有1次,几十年一遇的特大高潮和出现频率极低的特大波浪没有足够的时间塑造相应的高海蚀平台和海蚀穴.因此,珠江三角洲古海蚀遗迹的高度已超出现代海面的动力作用范围,更不是风暴潮波浪作用的结果,只能是构造抬升或海平面下降的结果,但如何准确地鉴别构造的作用,还原海面下降幅度,则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References

[1]  Stephenson W J. Shore platforms: A neglected coastal feature? Prog Phys Geogr, 2000, 24: 311-327 [2] Rust D, Kershaw S. Holocene tectonic uplift patterns in nort heastern Sicily: Evidence from marine notches in coastal outcrops. Mar Geol,2000, 167: 105-1261 [3] Sunamura T. Geomorphology of Rocky Coasts. Chichester: Jonn Wiley & Sons, 1992 [4] 吴正. 南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热带地貌, 1985, 6: 8-18 [5] 谭惠忠, 李平日, 李孔宏. 广东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的岸线记录研究. 热带地貌, 1995, 18: 132-140 [6] 黄进, 黄广耀, 丘燕昌. 七星岗南麓古海蚀平台高程的测定. 热带地貌, 2007, 28: 19 [7] 黄进. 七星岗南麓的海蚀平台不能作为地壳抬升的证据. 热带地貌, 1987, 8: 65-67 [8] 王珂. 小虎岛红层古海蚀地貌的初步研究. 热带地貌, 1995, 16: 115-121 [9] 王超. 海洋工程环境.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8. 149-160 [10] 常瑞芳. 海岸工程环境. 青岛: 青岛海洋出版社, 1997. 75-76 [11] 罗章仁. 沙角地区的现代浪蚀地貌断面的初步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 1984, 3: 23-26 [12] Sunamura T. The elevation of shore platforms: A laboratory approach to the unsolved problem. J Geol, 1991, 99: 761-766 [13] 吴超羽, 包芸, 任杰, 等. 珠江三角洲及河网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 距今6000~2500 a. 海洋学报, 2006, 28:64-80 [14] 韦惺, 吴超羽, 任杰, 等. 6 ka 以来广州溺谷湾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 中国科学D 辑: 地球科学, 2008, 38:1384-1395 [15] 黄方, 叶春池. 广东海岛海洋水文.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5. 10-77 [16] 曾昭璇, 黄伟峰. 广东自然地理.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58-59 [17] 国家海洋局, 国家测绘局. 中国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图集广东省珠江口分册. 广州: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1989. HA43-HA445(1) [18] 地质矿产部《深圳市区域稳定性评价》编写组. 深圳市区域稳定性评价.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1. 140 [19] 王为, 曾昭璇, 吴正, 等. 广东中山黄圃镇海蚀遗迹的形成年代及古地理环境. 地理研究, 2005, 24: 919-927 [20] 黄镇国, 李平日, 张仲英, 等. 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变. 广州: 科普出版社广州分社, 1982. 40-55, 158-163 [21] Monkhouse F J. Principl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75. 280-321 [22] 李平日, 乔彭年, 郑洪汉, 等. 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1. 59-68 [23] Komar P D, Gaughan M K. Airy wave theory and breaker height prediction. In: Proc 13th Coast Eng Conf, 1972. 405-418 [24] 朱诚, 彭华, 李中轩, 等. 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发育的年代与成因. 地理学报, 2009, 64: 21-32 [25] 刘佑荣, 唐明辉. 岩体力学.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8. 57-67 [26] 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海港水文规范JTJ213-9.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 6-9 [27] Cheng Tze-shan. Tropical cyclone wave statistics at Waglan Island, Hong Kong. Royal Observatory, Hong Kong Technical Note (Local).1986, 37: 51-74 [28] 沈国英, 施并章. 海洋生态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310-312 [29] 张乔民, 于红兵, 陈欣树, 等. 红树林生长带与潮汐水位关系的研究. 生态学报, 1997, 17: 258-265 [30] 李平日, 黄光庆, 王为, 等. 珠江口地区风暴潮沉积研究.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2. 21-23 [31] Pirazzoli P A. Sea-level Changes?The Last 20000 Years. Chichester: Jonn Wiley & Sons, 1998. 11
[2]  Sunamura T. Geomorphology of Rocky Coasts. Chichester: Jonn Wiley & Sons, 1992
[3]  吴正. 南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热带地貌, 1985, 6: 8-18
[4]  谭惠忠, 李平日, 李孔宏. 广东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的岸线记录研究. 热带地貌, 1995, 18: 132-140
[5]  黄进, 黄广耀, 丘燕昌. 七星岗南麓古海蚀平台高程的测定. 热带地貌, 2007, 28: 19
[6]  黄进. 七星岗南麓的海蚀平台不能作为地壳抬升的证据. 热带地貌, 1987, 8: 65-67
[7]  王珂. 小虎岛红层古海蚀地貌的初步研究. 热带地貌, 1995, 16: 115-121
[8]  王超. 海洋工程环境.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8. 149-160
[9]  常瑞芳. 海岸工程环境. 青岛: 青岛海洋出版社, 1997. 75-76
[10]  罗章仁. 沙角地区的现代浪蚀地貌断面的初步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 1984, 3: 23-26
[11]  Sunamura T. The elevation of shore platforms: A laboratory approach to the unsolved problem. J Geol, 1991, 99: 761-766
[12]  韦惺, 吴超羽, 任杰, 等. 6 ka 以来广州溺谷湾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 中国科学D 辑: 地球科学, 2008, 38:1384-1395
[13]  黄方, 叶春池. 广东海岛海洋水文.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5. 10-77
[14]  曾昭璇, 黄伟峰. 广东自然地理.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58-59
[15]  国家海洋局, 国家测绘局. 中国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图集广东省珠江口分册. 广州: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1989. HA43-HA445(1)
[16]  地质矿产部《深圳市区域稳定性评价》编写组. 深圳市区域稳定性评价.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1. 140
[17]  王为, 曾昭璇, 吴正, 等. 广东中山黄圃镇海蚀遗迹的形成年代及古地理环境. 地理研究, 2005, 24: 919-927
[18]  黄镇国, 李平日, 张仲英, 等. 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变. 广州: 科普出版社广州分社, 1982. 40-55, 158-163
[19]  Stephenson W J. Shore platforms: A neglected coastal feature? Prog Phys Geogr, 2000, 24: 311-327
[20]  Rust D, Kershaw S. Holocene tectonic uplift patterns in nort heastern Sicily: Evidence from marine notches in coastal outcrops. Mar Geol,2000, 167: 105-1261
[21]  吴超羽, 包芸, 任杰, 等. 珠江三角洲及河网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 距今6000~2500 a. 海洋学报, 2006, 28:64-80
[22]  Monkhouse F J. Principl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75. 280-321
[23]  李平日, 乔彭年, 郑洪汉, 等. 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1. 59-68
[24]  Komar P D, Gaughan M K. Airy wave theory and breaker height prediction. In: Proc 13th Coast Eng Conf, 1972. 405-418
[25]  朱诚, 彭华, 李中轩, 等. 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发育的年代与成因. 地理学报, 2009, 64: 21-32
[26]  刘佑荣, 唐明辉. 岩体力学.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8. 57-67
[27]  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海港水文规范JTJ213-9.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 6-9
[28]  Cheng Tze-shan. Tropical cyclone wave statistics at Waglan Island, Hong Kong. Royal Observatory, Hong Kong Technical Note (Local).1986, 37: 51-74
[29]  沈国英, 施并章. 海洋生态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310-312
[30]  张乔民, 于红兵, 陈欣树, 等. 红树林生长带与潮汐水位关系的研究. 生态学报, 1997, 17: 258-265
[31]  李平日, 黄光庆, 王为, 等. 珠江口地区风暴潮沉积研究.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2. 21-23
[32]  Pirazzoli P A. Sea-level Changes?The Last 20000 Years. Chichester: Jonn Wiley & Sons, 1998. 1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