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10000aBP前后北京斋堂东胡林人的生态环境分析
, PP. 2897-2905
Keywords: 东胡林人 ,新旧石器文化过渡 ,新仙女木事件 ,生态环境
Abstract:
距今10000年前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过渡,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事件.北京斋堂东胡林遗址属于新石器早期人类遗址,其文化面貌具有明显的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性质.同期墓葬中还出土有多具古人骸骨,被称为“东胡林人”.配合考古发掘,在东胡林遗址进行了地貌第四纪调查和相关沉积物的分析,就“东胡林人”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东胡林人”主要生活在11100~9600calaBP期间,对应于新仙女木事件结束之后的升温期,当时气候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出现了温和较干的温带草原与较为温暖湿润的温带草甸草原交替的植被环境.文化遗迹的分布部位表明,“东胡林人”主要活动在河漫滩平原上,地势平坦、水热条件较好、植被比较茂盛的河漫滩平原适宜于史前人类生活.这一研究有助于重建10000aBP前后北京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也有助于加深对华北地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时期环境背景的了解.
References
[1] 魏兰英. “清水侵蚀——马兰堆积”地文旋回的环境意义. 第四纪研究, 1998, 18: 284
[2] 殷春敏, 李容全. 北京西山清水河马兰台的形成时代与环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0, 6: 835-839
[3] 郝守刚. 东胡林人的发现经过. 化石, 1988, 3: 18-19
[4] 赵朝洪. 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史前遗址. 考古, 2006, 7: 3-8, 97-98
[5] Reading H G.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Processes, Facies, and Stratigraphy. London: Blackwell Science, 1978? 成都地质学院陕北队. 沉积岩(物)粒度分析及其应用.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78. 1
[6] 陈中原, 严钦尚. 滹沱河平原段现代沉积结构、构造特征. 地理科学, 1982, 2: 210-221
[7] 高健, 严钦尚, 许世远. 滦河中游现代河流沉积构造与水动力的关系. 沉积学报, 1983, 1: 27-41
[8] 周昆叔. 对北京市附近两个埋藏泥炭沼泽的调查及其部分分析. 第四纪研究, 1965, 4: 118-134
[9] 李文漪. 中国第四纪植被与环境.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10] 李月从, 王开发, 张玉兰. 南庄头遗址的古植被和古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0, 20: 23-30
[11] 孙湘君, 宋长青, 王奉瑜. 黄土高原南缘10 万年以来的植被——陕西渭南黄土剖面的花粉记录[J].科学通报.1995, 40:1222-1224??浏览
[12] 周昆叔. 北京平原第四纪晚期花粉分析及其意义. 地质科学, 1978, 1: 57-66
[13] 吴忱. 华北地貌环境及其形成演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422-463
[14] 李吉均, 康成业. 中国第四纪冰期、地文期和黄土记录. 第四纪研究, 1989, 9: 269-276
[15] 李容全, 邱维理. 地文期与地文期研究. 第四纪研究, 2005, 25: 676-685
[16] 周昆叔. 中国北方全新世下界局部不整合——兼论板桥期侵蚀. 见: 刘家麒, 袁宝印, 编. 中国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7. 36-43
[17] Andersson J G. Topographical and archaeological studies in the Far East[J].In: Samlingarna ?, ed.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Antiquities. Stockholm: BMFEA -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1939, 11:7-22 [2] 叶良辅. 北京西山地质志. 地质专报(甲种), 1920, 1: 51-63 [3] 卞美年, 袁复礼. 远东地形与考古之研究. 地质评论, 1940, 5: 119-131 [4] 赵希涛, 李容全. 北京斋堂地区第四纪沉积与地层.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集刊, 1981, 2: 112-122 [5] 傅先兰, 傅金沐, 李容全. 北京西山清水河侵蚀及其地貌环境演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8, 1: 119-123 [6] 魏兰英. “清水侵蚀——马兰堆积”地文旋回的环境意义. 第四纪研究, 1998, 18: 284 [7] 殷春敏, 李容全. 北京西山清水河马兰台的形成时代与环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0, 6: 835-839 [8] 郝守刚. 东胡林人的发现经过. 化石, 1988, 3: 18-19 [9] 周国兴, 尤玉柱. 北京东胡林村的新石器时代墓葬. 考古, 1972, 6: 12-15 [10] 赵朝洪. 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史前遗址. 考古, 2006, 7: 3-8, 97-98 [11] 夏正楷, 陈福友, 陈戈, 等. 我国北方泥河湾盆地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中国科学D 辑: 地球科学, 2001, 31: 393-400 [12] 夏正楷, 陈戈, 郑公旺, 等. 黄河中游末次冰消期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气候背景[J].科学通报.2001, 46:1204-1208??浏览 [13] Mannion A M.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ingapore: Longman, 1997. 42-77 [14] 王文远, 刘家麒, Negendank J, 等. 热带湖光岩玛珥湖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东亚夏季风两步式的变化[J].科学通报.2000, 45:860-864??浏览 [15] 周卫健, 安芷生, Poter S C, 等. 末次冰消期东亚和挪威海气候事件的对比. 中国科学D 辑: 地球科学, 1997, 27: 260-264 [16] E.布赖恩, 著, 刘东生, 译. 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83-97 [17] 赵朝洪.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轨迹. 南方文物, 1995, 1: 28-37 [18] 郝守刚, 马学平, 夏正楷, 等. 北京斋堂东胡林人全新世早期遗址的黄土剖面. 地质学报, 2002, 76: 420-430 [19] Reimer P J, Baillie M G L, Bard E, et al. IntCal04 terrestrial radiocarbon age calibration, 0-26 cal ka BP. Radiocarbon, 2004, 46:1029-1058 [20] Reading H G.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Processes, Facies, and Stratigraphy. London: Blackwell Science, 1978? 成都地质学院陕北队. 沉积岩(物)粒度分析及其应用.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78. 1 [21] 陈中原, 严钦尚. 滹沱河平原段现代沉积结构、构造特征. 地理科学, 1982, 2: 210-221 [22] 高健, 严钦尚, 许世远. 滦河中游现代河流沉积构造与水动力的关系. 沉积学报, 1983, 1: 27-41 [23] 周昆叔. 对北京市附近两个埋藏泥炭沼泽的调查及其部分分析. 第四纪研究, 1965, 4: 118-134 [24] 李文漪. 中国第四纪植被与环境.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25] 李月从, 王开发, 张玉兰. 南庄头遗址的古植被和古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0, 20: 23-30 [26] 孙湘君, 宋长青, 王奉瑜. 黄土高原南缘10 万年以来的植被——陕西渭南黄土剖面的花粉记录[J].科学通报.1995, 40:1222-1224??浏览 [27] 周昆叔. 北京平原第四纪晚期花粉分析及其意义. 地质科学, 1978, 1: 57-66 [28] 吴忱. 华北地貌环境及其形成演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422-463 [29] 李吉均, 康成业. 中国第四纪冰期、地文期和黄土记录. 第四纪研究, 1989, 9: 269-276 [30] 李容全, 邱维理. 地文期与地文期研究. 第四纪研究, 2005, 25: 676-685 [31] 周昆叔. 中国北方全新世下界局部不整合——兼论板桥期侵蚀. 见: 刘家麒, 袁宝印, 编. 中国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7. 36-43
[18] Andersson J G. Topographical and archaeological studies in the Far East[J].In: Samlingarna ?, ed.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Antiquities. Stockholm: BMFEA -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1939, 11:7-22
[19] 叶良辅. 北京西山地质志. 地质专报(甲种), 1920, 1: 51-63
[20] 卞美年, 袁复礼. 远东地形与考古之研究. 地质评论, 1940, 5: 119-131
[21] 赵希涛, 李容全. 北京斋堂地区第四纪沉积与地层.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集刊, 1981, 2: 112-122
[22] 傅先兰, 傅金沐, 李容全. 北京西山清水河侵蚀及其地貌环境演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8, 1: 119-123
[23] 周国兴, 尤玉柱. 北京东胡林村的新石器时代墓葬. 考古, 1972, 6: 12-15
[24] 夏正楷, 陈福友, 陈戈, 等. 我国北方泥河湾盆地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中国科学D 辑: 地球科学, 2001, 31: 393-400
[25] 夏正楷, 陈戈, 郑公旺, 等. 黄河中游末次冰消期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气候背景[J].科学通报.2001, 46:1204-1208??浏览
[26] Mannion A M.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ingapore: Longman, 1997. 42-77
[27] 王文远, 刘家麒, Negendank J, 等. 热带湖光岩玛珥湖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东亚夏季风两步式的变化[J].科学通报.2000, 45:860-864??浏览
[28] 周卫健, 安芷生, Poter S C, 等. 末次冰消期东亚和挪威海气候事件的对比. 中国科学D 辑: 地球科学, 1997, 27: 260-264
[29] E.布赖恩, 著, 刘东生, 译. 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83-97
[30] 赵朝洪.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轨迹. 南方文物, 1995, 1: 28-37
[31] 郝守刚, 马学平, 夏正楷, 等. 北京斋堂东胡林人全新世早期遗址的黄土剖面. 地质学报, 2002, 76: 420-430
[32] Reimer P J, Baillie M G L, Bard E, et al. IntCal04 terrestrial radiocarbon age calibration, 0-26 cal ka BP. Radiocarbon, 2004, 46:1029-105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