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粮食安全的渭干河流域农业结构调整
, PP. 1112-1120
Keywords: font-family,宋体,mso-bidi-font-family,宋体,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粮食安全')",mso-bidi-language&searchField=keyword">href="#">mso-bidi-language,粮食安全&searchField=keyword">AR-SA">粮食安全,')",耕地压力&searchField=keyword">href="#">耕地压力,/盈余')",赤字/盈余&searchField=keyword">href="#">赤字/盈余,')",农业结构调整&searchField=keyword">href="#">农业结构调整,渭干河流域
Abstract:
基于渭干河流域近30a耕地利用数据,分析流域耕地资源和耕地压力,探讨耕地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并尝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讨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合理空间。结果表明①近30a渭干河流域耕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人均耕地趋于下降;流域始终处于耕地盈余,盈余量在波动中有所增加,但各县之间、不同时期的耕地变化与耕地压力情况不一致。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较大的县,人均农业产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少,调整农业结构,降低粮作比,有助于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③在控制流域耕地面积,保障流域粮食安全,满足粮食库存消费比30%的要求下,流域2015年和2020年的粮作比需求预测值低于2009年实际粮作比,农业结构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考虑各县差异,对粮作比预测值进行调整,得出各县合理的粮作比。地区应该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流域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
References
[1] | 孙娴,林振山,孙燕.我国耕地总量的动力预测及其建议〔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2):200-205.
|
[2] | 谢炳庚,李晓青,王瑞龙.湖南省1949—1999年耕地面积变化与趋势分析〔J〕.经济地理,2003,23(6):813-816.
|
[3] | 朱智勋,熊鹰.近50年湖南省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20(5):27-31.
|
[4] | 唐宏,张新焕,杨德刚,等.近60 a三工河流域耕地利用动态变化与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1,34(5):843-850.
|
[5] |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57(2):127-134.
|
[6] | 陈百明,周小萍.全国及区域性人均耕地阂值的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622-628.
|
[7] | 邓健,廖和平,沈燕,等.基于粮食安全的重庆市耕地赤字/盈余核算与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3):288-292.
|
[8] | 陈百明,周小萍.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J〕.经济地理,2005,25(2):145-148.
|
[9] | 石玉林,封志明.开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4):293-298.、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地理科学,2001,21(1):1-6.
|
[10] | 蔡运龙,汪涌,李玉平.中国耕地供需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3):11-18.
|
[11] | 王生荣,曾凡江.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土地综合利用探析:以张掖市为例〔J〕.干旱区研究,2010,27(2):176-181.
|
[12] | 满苏尔?沙比提,玉素浦江?买买提,胡江玲.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生态需水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8,25(3):325-330.
|
[13] | 向丽,顾培亮,董新光,等.大型灌区水资源优化分配模型研究〔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9,10(1):1-8.
|
[14] | 汤江龙,赵小敏.土地利用规划中人口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2):14-20.
|
[15] | 吴桂平,曾永年,杨松,等.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及其应用〔J〕.经济地理,2007,27(6):995-998.
|
[16] | 史培军,杨明川,陈世敏.中国粮食自给率水平与安全性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6(6):74-80.
|
[17] | 刘运梓.中国粮食和食物需求与供给若干问题〔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31(5):4-7.
|
[18] | 肖俊彦.我国粮食消费水平状况与中长期需求及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评论,2010,12(3):25-34.
|
[19] |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EB/OL〕.〔2009-09- 21〕.http://www.gov.cn/jrzg/2008-11/13/content_1148414.htm.
|
[20] | 张百平,张雪芹,郑度.西北干旱区不宜作为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基地〔J〕.干旱区研究,2010,27(1):1-5.
|
[21] | 胡汝骥,姜逢清,王亚俊.中国干旱区不能成为“我国新粮仓”〔J〕.干旱区研究,2010,27(2):153-159.
|
[22] | 邱道持.土地资源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4-29.
|
[23] | 张效军,欧名豪,李景刚,等.中国区域耕地赤字/盈余预测〔J〕.经济学家,2006(3):41-48.
|
[24] | 李荣,米文宝.宁夏固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粮食安全问题探析〔J〕.干旱区研究,2007,24(1):126-130.
|
[25] | 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29-333.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