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绿洲城市土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以甘州区为例
, PP. 122-128
Keywords: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绿洲城市,生态风险,甘州区
Abstract: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改变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地区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健康程度。基于甘州区2001-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建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结合马尔可夫概率转移矩阵,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益风险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借助GIS技术与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对甘州区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现状存在的生态风险进行空间量化分析。研究表明①2008年,甘州区土地利用/覆被存在的生态风险集中在耕地和未利用地,两者的比例占全区总面积的87.32%;②甘州区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内发生了复杂的相互转换,地类交错地带生态风险尤为显著;③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的上升,反映出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④甘州区2008年较2001年的土地综合风险指数有所上升,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潜在的生态风险。
References
[1] | Overmars K P,De Konging G H J,Veldkamp A.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multiscale land use models.Ecological Modelling,2003,164:257-270.
|
[2] | Lambin E F.Modeling and monitoring landcover change processes in tropical regions.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1997,21(3):375-393.
|
[3] | 史培军,江源,王静爱.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6.
|
[4] | 任志远.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12.
|
[5] | 刘雅轩,张小雷,雷军,等.新疆绿洲城市扩展与空间形态变化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00,23(6):252-256.
|
[6] | 陈曦.中国干旱区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
[7] | 常兆丰.民勤人工绿洲的形成、演变及其可持续性探讨.干旱区研究,2008,25(1):1-8.
|
[8] | 郑辛酉,贾铁飞,倪少春.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城市化生态效应分析.资源科学,2006,28(6):146-153.
|
[9] | 史培军,潘耀忠,陈晋,等.深圳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293-299.
|
[10] | 袁艺,史培军,刘颖慧,等.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覆盖格局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生态学报,2003,23(9):1 832-1 840.
|
[11] | 王雪军,杨建新,孙玉军.晋陕蒙接壤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动态遥感研究与预测.水土保持学报,2002,16(4):58-61
|
[12] | 汪权方,李家永,陈百明.基于地表覆盖物光谱特征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 以鄱阳湖流域为例.地理学报,2006,61(4):359-368
|
[13] | 李谢辉,李景宜.基于GIS的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分析: 以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为例.干旱区研究,2008,25(6):899-903.
|
[14] | 莫宏远,任志远.风沙过渡区土地生态价值及生态风险动态研究: 以陕北神木县为例.中国沙漠,2010,30(2):357-362.
|
[15] | 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10.
|
[16] | 高启晨,姚云峰,吕一河,等.阴山北麓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1):33-37.
|
[17] | 潘竟虎,石培基.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计量地理分析: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227-230.
|
[18] |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3-98.
|
[19] | 薛英,王让会,张慧芝,等.塔里木河干流生态风险评价.干旱区研究,2008,25(4):562-567.
|
[20] | 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等.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地理学报,2001,56(6):631-639.
|
[21] | 刘勇,张红,尹京苑.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太原市土地生态风险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52-57.
|
[22] | 林孝松.重庆市合川区土地利用状况定量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199-203.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