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鸟类区系组成及其特征
, PP. 450-456
Keywords: 鸟类,区系组成,生态分布,鄂尔多斯高原,内蒙古
Abstract:
2005年和2008-2009年,以样带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鸟类区系进行了调查。调查期间共记录到鸟类168种,隶属于14目39科。其中,留鸟31种,夏候鸟73种,旅鸟60种,冬候鸟4种。繁殖鸟104种,构成鸟类区系的主体。繁殖鸟中北方型种类有92种,占繁殖鸟总数的88.5%,北方型种类占绝对优势,具有典型的古北界特征。在所记录鸟类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调查区域主要由林地、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和居民区5种生境类型组成,调查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鸟类区系组成有较大影响。
References
[1] | 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1-166,303-351.
|
[2] | 袁金梁.鄂尔多斯高原水文特性〔J〕.内蒙古水利,1995(1):39-42.
|
[3] | 群力.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J〕.生态保护,2001(10):20.
|
[4] | 李新荣,张新时.鄂尔多斯高原荒漠化草原与草原化荒漠灌木类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6):665-669.
|
[5] | 艾尼瓦尔?铁木尔,艾来提?米吉提.乌鲁木齐地区三种不同景观鸟类群落结构初报〔J〕.干旱区研究,1998,15(3):78-81.
|
[6] | 杨贵生,邢莲莲,颜重威.内蒙古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地区鸟类区系的过渡性特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0(5):636-639.
|
[7] | 曹广超,马海州,王晨华.鄂尔多斯高原中部5.8~4.5 Cal kaBP气候旋回的地层记录〔J〕.干旱区研究,2008,25(2):254-258.
|
[8] | 杜寅,周放,舒晓莲,等.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鸟类区系的影响〔J〕.动物分类学报,2009,34(3):664-674.
|
[9] | 杨维康,钟文勤,高行宜.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0,17(3):71-78.
|
[10] | 何芬奇,邢小军,白兆勇,等.鄂尔多斯高原湿地危情及水资源永续利用的探讨〔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8,3(4):56-62.
|
[11] | 张永让,邢莲莲,杨贵生.鄂尔多斯高原鸟类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14(1):45-53.
|
[12] | He Fenqi,Zhang Yinsun.Excellent year for breeding birds at Taolimiao-Alashan Nur,China〔J〕.Bulletin Oriental Bird Club,1993,18:18.
|
[13] | 何芬奇,张荫荪,吴勇.遗鸥鄂尔多斯种群研究的最新报道〔J〕.生物多样性,1994,2(2):88-90.
|
[14] | 何芬奇,张荫荪,叶恩琦,等.鄂尔多斯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湿地鸟类群落研究与湿地生境评估〔J〕.生物多样性,1996,4(4):187-193.
|
[15] | 何芬奇,张荫荪.有关棕头鸥和遗鸥两近似种的分类与分布问题研究〔J〕.动物分类学报,1998,23(1):105-112.
|
[16] | 樊文颖,邢小军,邹晓林.遗鸥栖息地选择及其保护对策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3(4):32-33.
|
[17] | 孙承骞,冯宁,张哲邻.红碱淖遗鸥繁殖、食性及同类相食行为初探〔J〕.野生动物杂志,2007,28(5):27-29.
|
[18] | 成军峰,贾宝全,赵秀海,等.鄂尔多斯高原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9,26(3):354-360.
|
[19] | 赵一之.鄂尔多斯高原维管植物〔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1-11.
|
[20] |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内蒙古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
[21] | 颜重威.中国野鸟图鉴〔M〕.台北:翠鸟出版社,1999.
|
[22] | 赵正阶.中国鸟类手册〔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