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泾河流域不同时期土壤侵蚀状况及分区的植被建设研究
, PP. 385-392
Keywords: 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类型,林地适生程度,区域分异,气候变化,泾河流域
Abstract: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3年,泾河流域侵蚀呈更强的发展态势。其中,极强和剧烈侵蚀比重分别增加了1.30%和1.97%。按照侵蚀模数所属侵蚀等级,把2000年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得出以中、低覆盖度草地和丘陵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植被建设与恢复是缓解区域水土流失的重要途径。根据泾河流域内和流域周边25个气象站点的林地生态需水量与当地生长季降水量的匹配程度,通过插值方法,将流域分为适宜或较适宜造林区(乔灌林区)、欠适宜造林区(耐旱灌木林与高覆盖度草地区)和非适宜造林区(中覆盖度草地区)3类,结果显示,这3类区由东北向西南呈倾斜的条带状分布,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53.69%,22.16%和24.15%。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分区的影响,分别评价了1961-1980年和1981-2004年两个时段流域林地生长季降雨量变化及对应的林地区域分异状况,结果显示生长季降雨量整体表现为减少趋势,最大减幅在50mm左右,总体减幅高于全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幅,减幅区涉及范围较广;在局部地区降雨有所增加,最大增幅为20mm左右,增幅区位于下游的泾阳县、淳化县以及上游的定边县,受此影响,非适宜造林区和欠适宜造林区呈现向南推进态势,适宜或较适宜造林区面积减少了11.44%。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植被建设提供参考。
References
[1] | 郝慧梅,任志远.区域LUCC的土壤侵蚀响应研究:以榆林市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8,25(4):583-591.
|
[2]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
[3] | 朱高洪,毛锋.我国水土流失影响辨识与直接经济损失评估〔J〕.中国水土保持,2007(8):4-6.
|
[4] | 周晓红,赵景波.黄土高原气候变化与植被恢复〔J〕.干旱区研究,2005,22(1):116-119.
|
[5] | 赵振勇,王让会,张惠芝.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恢复的生态学机制〔J〕.干旱区研究,2005,22(1):94-100.
|
[6] | 闵庆文,余卫东.从降水资源看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生态建设〔J〕.水土保持研究,2002,9(3):109-112.
|
[7] | 仇化民,余优森,邓振镛,等.人工牧草耗水规律的研究〔C〕//王素香,金巨和,余优森.甘肃中部种草养畜农牧结合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53-60.
|
[8] | 王礼先.植被生态建设与生态用水:以西北地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0,7(3):5-7.
|
[9] | 张思玉,杨辽,陈戈萍.生态用水的概念界定及其在西北干旱区实施的策略〔J〕.干旱区地理,2001,24(3):277-281.
|
[10] | 张远,杨志峰.黄淮海地区林地最小生态需水量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72-75.
|
[11] | 王芳,梁瑞驹,杨小柳,等.中国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1)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需水理论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1):1-8.
|
[12] | 郭克贞,陈英秀.天然草场耗水量与牧区干旱分区研究〔J〕.灌溉排水,1996,15(4):21-27.
|
[13] | 李强坤,李怀恩,张会敏,等.基于生态需水配置的额济纳绿洲恢复方案〔J〕.干旱区研究,2008,25(4):458-463.
|
[14] | 何永涛.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的生态需水量及其适宜度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
[15] | 张希彪,王鑫,刘彬,等.陇东黄土高原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及生态环境效应〔J〕.土壤通报,2006,37(4):696-700.
|
[16] | 陈操操,谢高地,甄霖.泾河流域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2):172-177.
|
[17] | 张素琴,任振球,李松勤.全球温度变化对我国降水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1994,5(3):333-339.
|
[18] | 张存杰,高学杰,赵红岩.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3,25(2):157-164.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