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单一景观类型时空变化分析方法——以酒泉盆地绿洲化为例

DOI: 10.11820/dlkxjz.2012.12.020, PP. 1732-1738

Keywords: 单一景观类型,格网化,酒泉盆地,时间序列,时空变化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受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的启发,本文提出了格网化单一景观类型变化率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单一景观类型在研究时段内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累积变化率和时空变化指数模型,用于描述单一景观类型在长时间序列中的空间变化,并以中国西部酒泉盆地1963-2009年间的绿洲化过程为例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①格网化单一景观类型变化率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期初和期末单一景观类型的局部细微变化,包括变化速度和空间分布情况;②累积变化率综合了中间各期数据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刻画较长时间序列中单一景观类型的变化幅度及其空间分布情况;③时空变化指数能够反映单一景观类型的变化模式,进一步描述了变化过程的特点和趋势;④3个模型的综合运用,可对单一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特征做出比较全面的描述和刻画。

References

[1]  庄大方, 刘纪远. 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2): 105-111.
[2]  朱会义, 李秀彬, 何书金, 等.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3): 253-260.
[3]  祝卓. 人口地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79-80.
[4]  王秀兰, 包玉海.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1): 81-87.
[5]  冯宗宪, 黄建山. 1978-2003 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 经济地理, 2006, 26(2):249-254.
[6]  刘明亮, 唐先明, 刘纪远, 等. 基于1 km格网的空间数据尺度效应研究. 遥感学报, 2001, 5(3): 183-189.
[7]  刘纪远, 刘明亮, 庄大方, 等. 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 中国科学: D 辑, 2002, 32(12):1031-1040.
[8]  王涛.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中国沙漠, 2009, 29(1): 1-9
[9]  Ojima D S, Dirks B O M, Glenn E P, et al. Assessmentof C budget for grasslands and drylands of the world. Water,Air & Soil Pollution, 1993, 70(1): 95-109.
[10]  钟华平, 樊江文, 于贵瑞, 等. 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研究进展. 草业科学, 2005, 22(1): 4-11.
[11]  Xie Y W, Li L L, Wang H Y,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threshold methods for image segmentation in oasis vegetationextraction. 2010.
[12]  朱会义, 李秀彬.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 地理学报, 2003, 58(5): 643-650.
[13]  刘纪远, 张增祥, 庄大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 22(1): 1-12.
[14]  庄大方, 刘纪远. 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2): 105-111.
[15]  马明国, 王雪梅, 角媛梅, 等. 基于RS与GIS的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以金塔绿洲为例. 中国沙漠,2003, 23(1): 53-58.
[16]  Karnieli A, Gilad U, Ponzet M, et al. Assessing land coverchange and degradation in the Central Asian deserts usingsatellite image processing and geostatistical methods.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8, 72(11): 2093-2105.
[17]  刘纪远, 张增祥, 徐新良, 等. 21 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地理学报, 2009, 64(12):1411-1420.
[18]  侯西勇, 徐新良. 21 世纪初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 地理研究, 2011, 30(8): 1370-1379.
[19]  程维明, 周成虎, 李建新. 天山北麓经济发展与绿洲扩张. 地理学报, 2002, 57(5): 561-568.
[20]  叶庆华, 刘高焕, 田国良, 等.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时空复合变化图谱分析. 中国科学: D 辑, 2004, 34(5): 461-474.
[21]  叶庆华, 陈锋, 姚檀栋, 等. 近30 年来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峰地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研究. 遥感学报,2007, 11(4): 511-520.
[22]  矫树春, 颉耀文. 近40 年来民勤绿洲空间变化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8): 92-96.
[23]  陈述彭, 岳天祥. 地学信息图谱研究及应用. 地理研究,2000, 19(4): 337-343.
[24]  陈述彭. 地学信息图谱探索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 12-36.
[25]  叶庆华, 刘高焕, 陆洲, 等. 基于GIS 的时空复合体: 土地利用图谱模型研究方法.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4):349-357.
[26]  陈毓芬, 廖克. 中国自然景观综合信息图谱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 2003, 3(3): 97-102.
[27]  万江波, 祝国瑞, 彭秋苟. 土地利用信息图谱的研究及应用.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05, 30(4):355-358.
[28]  朱会义, 李秀彬, 何书金, 等.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3): 253-260.
[29]  祝卓. 人口地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79-80.
[30]  王秀兰, 包玉海.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1): 81-87.
[31]  冯宗宪, 黄建山. 1978-2003 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 经济地理, 2006, 26(2):249-254.
[32]  刘明亮, 唐先明, 刘纪远, 等. 基于1 km格网的空间数据尺度效应研究. 遥感学报, 2001, 5(3): 183-189.
[33]  刘纪远, 刘明亮, 庄大方, 等. 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 中国科学: D 辑, 2002, 32(12):1031-1040.
[34]  王涛.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中国沙漠, 2009, 29(1): 1-9
[35]  Xie Y W, Li L L, Wang H Y,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threshold methods for image segmentation in oasis vegetationextraction. 2010.
[36]  朱会义, 李秀彬.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 地理学报, 2003, 58(5): 643-650.
[37]  刘纪远, 张增祥, 庄大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 22(1): 1-12.
[38]  马明国, 王雪梅, 角媛梅, 等. 基于RS与GIS的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以金塔绿洲为例. 中国沙漠,2003, 23(1): 53-58.
[39]  Craine J M, Nippert J B, Elmore A J, et al. Timing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grassland productivity. 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 109(9):3401-3405.
[40]  于海英, 许建初.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影响研究综述. 生态学杂志, 2009, 28(4): 747-754.
[41]  齐玉春, 董云社, 耿元波, 等. 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4): 342-352.
[42]  王艳芬, 汪诗平. 不同放牧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草地学报, 1999, 7(3): 198-203.
[43]  Karnieli A, Gilad U, Ponzet M, et al. Assessing land coverchange and degradation in the Central Asian deserts usingsatellite image processing and geostatistical methods.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8, 72(11): 2093-2105.
[44]  刘纪远, 张增祥, 徐新良, 等. 21 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地理学报, 2009, 64(12):1411-1420.
[45]  侯西勇, 徐新良. 21 世纪初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 地理研究, 2011, 30(8): 1370-1379.
[46]  程维明, 周成虎, 李建新. 天山北麓经济发展与绿洲扩张. 地理学报, 2002, 57(5): 561-568.
[47]  叶庆华, 刘高焕, 田国良, 等.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时空复合变化图谱分析. 中国科学: D 辑, 2004, 34(5): 461-474.
[48]  叶庆华, 陈锋, 姚檀栋, 等. 近30 年来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峰地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研究. 遥感学报,2007, 11(4): 511-520.
[49]  矫树春, 颉耀文. 近40 年来民勤绿洲空间变化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8): 92-96.
[50]  陈述彭, 岳天祥. 地学信息图谱研究及应用. 地理研究,2000, 19(4): 337-343.
[51]  陈述彭. 地学信息图谱探索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 12-36.
[52]  叶庆华, 刘高焕, 陆洲, 等. 基于GIS 的时空复合体: 土地利用图谱模型研究方法.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4):349-357.
[53]  陈毓芬, 廖克. 中国自然景观综合信息图谱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 2003, 3(3): 97-102.
[54]  万江波, 祝国瑞, 彭秋苟. 土地利用信息图谱的研究及应用.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05, 30(4):355-35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