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对应分析在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DOI: 10.11820/dlkxjz.2010.04.013, PP. 478-482
Keywords: 对应分析,土地利用,因子载荷,中国,综合效益
Abstract:
文章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从6大方面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借助Matlab6.5,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更多的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之间、各省份样本之间及指标与样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主要受以农地机械化水平、粮食单产和单位农用地产值为表征的第一主因子和以单位农用地产值、地均产值、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建设用地地均产值为表征的第二主因子的控制,土地利用质量与资源丰度方面的因素作用微弱.依据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中国31个省份可分为7类.通过对应分析,可以对控制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因素及中国各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空间分布状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以利于对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之处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References
[1] | 田春, 李世平. 基于DEA方法的山西省城市土地利用相对效率分析.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9(1): 43-44.
|
[2] | 王秀红, 何书金, 张镱锂, 等.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国西部土地利用程度分区. 地理研究, 2001, 20(6):732-738.
|
[3] | 宁波, 龚文峰, 范文义. 基于RS和GIS帽儿山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7(2):56-58.
|
[4] | 王雁雁, 王红梅.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黑龙江省分区.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1): 52-53.
|
[5] | 王琼, 高敏华, 瓦哈甫·哈力克. 基于因子分析的新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8, 24(4): 385-390.
|
[6] | 高啸峰, 王树德, 宫阿都,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1): 36-39.
|
[7] | 李岩岩, 傅桦, 张洪睿. 济南市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0(1): 65-69.
|
[8] | 蒋春艳, 刁承泰.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时空变异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28(6):130-137.
|
[9] | 朱瑜馨, 张锦宗. 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3): 24-26.
|
[10] | 廖晓勇 , 陈治谏 , 王海明, 等. 西藏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山地学报, 2009, 27(1): 96-101.
|
[11] | 卢纹岱. 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 3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506-512.
|
[12] | 曾道明, 纪宏金, 高文, 等. R-Q型因子分析与对应分析.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8, 30(1): 78-80.
|
[13] | 虞欣, 郑肇葆. 基于对应分析的训练样本的选择. 测绘学报, 2008, 37(2): 190-195.
|
[14] | 张瑞钢, 钱家忠, 赵卫东, 等. 对应分析法在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1(10): 1552-1555.
|
[15] | 苏艺, 许兆义, 鄢贵权. 对应分析方法在地下水环境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004, 28(4): 48-53.
|
[16] | 高思璇.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17] | 祝国瑞, 张根寿. 地图分析.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4, 291-308.
|
[18] | 朱会义. 中国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势及其演化机制. 地理学报, 2007, 62(12): 1318-1326.
|
[19] | 陈佑启, Peter H Verburg, 徐斌.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间建模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19(2): 116-127.
|
[20] | 孟晓晨, 赵星烁. 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 2007, 21(3): 19-31.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