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中国草原旅游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DOI: 10.11820/dlkxjz.2010.04.003, PP. 403-410
Keywords: 草原旅游,现状评价,研究内容,展望
Abstract:
草原旅游发展在我国逐渐成为热点,研究文献不断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经济研究、地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地管理、旅游环境影响、旅游资源一般理论、旅游产品研究、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文化研究、目的地营销、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法规等领域.研究具有明显的时段性,作者所在地域与研究区域具有高度一致性,研究内容过于集中,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今后要注意规范旅游研究方法,注重多学科交叉相融,细化研究领域,拓展研究方向.
References
[1] | 朝洛蒙,巴特尔. 锡林郭勒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9): 18-22.
|
[2] | 曹振杰. 基于生态旅游理念的旅游规划思路探讨.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8, 29(3): 32-36.
|
[3] | 那守海, 张杰, 马海燕.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26(1):71-72.
|
[4] | 范新宇,王力峰,刘加凤. 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开发研究.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1): 113-115.
|
[5] | 阎顺, 张春明. 伊犁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干旱区地理, 2000, 23(1): 1-6.
|
[6] | 刘慧涛, 张冰冰, 吕耀双,等. 吉林省西部草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 北方园艺, 1997, 21(6): 59-61.
|
[7] | 王佳. 张承典型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评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 25(2): 256-259.
|
[8] | 杨宝. 试论甘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甘肃高师学报,2002, 7(4): 120-122.
|
[9] | 赛江涛, 乌恩. 察北牧场第一分场旅游规划刍议. 河北林果研究, 2004, 19(4): 351-355.
|
[10] | 高阳,蒋明. 川西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实证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5, 26(4): 127-130.
|
[11] | 刘丽丹,苏杰. 宁夏马兰花草原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研究.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36(4): 69-71.
|
[12] | 李凡, 李森, 陈同庆. 西藏才曲塘草地畜牧业的生态旅游景观规划.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5, 21(3): 265-268.
|
[13] | 白音查干. 锡林郭勒盟旅游资源与评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28(5): 91-95.
|
[14] | 杜卫红. 呼伦贝尔生态旅游自然资源优势评价.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1, 9(1): 27-29.
|
[15] | 刘丽梅. 赤峰市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 4(3): 15-16.
|
[16] | 哈斯巴根,赵登海.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汉文版, 2003, 32(1): 55-59.
|
[17] | 张永凯,尚正永. 甘肃河西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6(4): 16-18.
|
[18] | 张竹如, 唐波, 蒋玺,等. 龙里高山草原形成机理与旅游资源初评. 中国岩溶, 2001, 20(1): 53-57.
|
[19] | 刘丽梅. 草原旅游发展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经济论坛,2009, 23(3): 110-112.
|
[20] | 闵庆文, 刘寿东, 杨霞. 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 草地学报, 2004, 12(3): 165-169, 175.
|
[21] | 吕君, 汪宇明,刘丽梅. 草原生态系统旅游价值的评估. 旅游学刊, 2006, 21(8): 69-75.
|
[22] | 赵雪. 草地旅游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持续发展. 中国草地, 2000, 22(5): 68-73.
|
[23] | 关卓今, 王静, 刘书润. 人为破坏对内蒙古天然植被植物区系影响的初步调查. 阴山学刊: 自然科学版, 1998, 14(4): 21-28.
|
[24] | 吕君, 刘丽梅, 陈田. 典型草原地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资源科学, 2008, 30(6)∶ 837-842.
|
[25] | 刘丽梅,吕君. 典型草原地区旅游发展对植被的环境影响. 资源科学, 2009, 31(3)∶ 442-449.
|
[26] | 吕君, 陈田, 刘丽梅. 区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系统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2)∶ 80-88.
|
[27] | 伊布华. 草原旅游想说爱你不容易. 草原税务, 2002,10(8): 4-5.
|
[28] | 郝晓兰.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前沿, 2002, 24(10): 45-48.
|
[29] | 董笑梅, 徐静.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1(1)∶ 42-44.
|
[30] | 额尔敦格日乐. 草原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思考. 内蒙古统计,2005,23(2)∶24-25.
|
[31] | 马林.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探讨.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4)∶ 65-71.
|
[32] | 钟林生, 牛亚菲, 刘家明,等.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19(2)∶ 105-110.
|
[33] | 刘丽梅,吕君. 草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究. 未来与发展, 2009, 30(8)∶ 55-58.
|
[34] | 哈斯巴根,吕君.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30(1)∶37-41.
|
[35] | 乌兰图雅,李文杰.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潜力.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31(2): 43-46
|
[36] | 尹立军. 提升草原旅游体验价值: 以呼伦贝尔为例.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5(3)∶ 18-20.
|
[37] | 朱琳, 赵英伟,刘黎明. 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商业研究, 2004, 47(14): 69-72.
|
[38] | 李远. 我国南方草原旅游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经济, 2004, 20(S1): 197-200.
|
[39] | 张翠丽. 西部草原旅游发展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48(2): 84-87.
|
[40] | 梁泽胜. 都兰县草地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青海草业,2003, 12(4): 36-38.
|
[41] | 张岩. 新源草原旅游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9(2): 128-130.
|
[42] | 张时浩. 草原生态旅游业在锡林郭勒大草原悄然兴起. 中国贫困地区, 2000, 6(2): 28.
|
[43] | 单东钧. 试论知识经济下的呼盟牧草产业化.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1, 9(4): 28-30.
|
[44] | 刘刚. 以旅游业为增长点带动全盟经济发展的思考.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1, 9(4): 31-33.
|
[45] | 陈佐忠. 略论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与对策. 四川草原, 2004, 25(2): 42-45
|
[46] | 吕君, 刘丽梅. 对草原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5, 26(4): 134-140.
|
[47] | 吕君, 刘丽梅. 草原旅游发展的实践及空间格局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2006, 15(4): 100-106.
|
[48] | [69 ] 刘丽梅. 草原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5, 26(3)∶ 92-95.
|
[49] | 吕君, 刘丽梅. 关于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生态经济, 2005, 21(8)∶ 95-98.
|
[50] | 吕君, 刘丽梅. 基于生态安全的草原旅游发展研究. 经济纵横, 2007, 22(14)∶ 44-46.
|
[51] | 刘丽梅. 生态经济学视野下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旅游版, 2008, 30(1)∶ 59-63.
|
[52] | 包庆德, 庞羽. 游牧生态经济与草原生态旅游.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8, 29(1)∶ 32-36.
|
[53] | 罗志国. 从社区参与角度分析希拉穆仁草原旅游现存的问题. 现代农业科技, 2007, 36(20)∶ 228-230.
|
[54] | 宋河有. 社区参与型草原旅游景区发展研究. 北方经贸,2008, 28(2)∶ 120-121.
|
[55] | 隆学文, 马礼. 坝上旅游扶贫效应分析与对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25(1)∶ 74-80.
|
[56] | 杨智勇. 草原旅游发展对牧区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8, 29(6)∶ 93-96.
|
[57] | 郝晓兰. 论内蒙古旅游精品带动战略的实施.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0, 21(4): 1-5.
|
[58] | 吕君. 内蒙古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和营销策划.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3, 24(3): 86-88
|
[59] | 刘敏, 石学勇. 体验经济与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5): 128-131
|
[60] | 乌铁红,李文杰. 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与对策. 北方经济, 2006, 14(7): 23-24.
|
[61] | 张凌, 王向阳. 呼伦贝尔草原景观的单调性及其弥补.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2, 10(6): 37-40
|
[62] | 白海军. 旅游语境下的草原文化审美主体研究. 前沿,2006, 28(3): 186-189.
|
[63] | 张秀卿. 草原旅游风景质量评价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9(1): 93-97.
|
[64] | 杨海军, 丸山纯孝, 土谷富士夫,等. 森林草地转换对景观视觉效果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6): 909-912.
|
[65] | 杨海军, 祝廷成, 丸山纯孝. 草地景观视觉效果的定量评价研究. 草业学报, 2004, 13(4): 106-112.
|
[66] | 徐璡昱,刘力, 吴慧. 中国的韩国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153-160.
|
[67] | 徐近之. 西宁松潘之间草地旅行. 地理学报, 1934, (1): 4-16.
|
[68] | 李毓堂. 我国草地资源的开发途径及潜力预测. 自然资源, 1990,(5): 20-25.
|
[69] | 吴必虎,邢珏珏. 旅游学学科树构建及旅游学研究的时空特征分析. 旅游学刊, 2005, 20(4): 73-79.
|
[70] | 陈佐忠. 略论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和发展生态旅游的问题与对策.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6, 10(4): 58-66.
|
[71] | 吕君, 刘丽梅. 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19(3)∶ 110-114.
|
[72] | 卫智军, 杨静,韩国栋. 草原旅游对草地影响与管理. 内蒙古草业, 1999, 13(3): 34-37.
|
[73] | 赵雪. 坝上草地旅游业的效益及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大滩地区为例. 中国沙漠, 1994, 14(4): 86-91.
|
[74] | 吕君, 刘丽梅. 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19(3): 110-114.
|
[75] | 王庆锁, 张玉发, 罗菊春,等. 人为干扰对浑善达克沙地东部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影响及其恢复治理的生态对策. 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1): 28-34.
|
[76] | 图力古尔, 朝克图, 包海鹰,等. 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对沙地环境的适应与气候条件的相关性. 干旱区研究, 2001, 18(2): 25-30.
|
[77] | 郝晓兰. 浅谈草原旅游景区发展中的危机管理.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7, 28(4): 103-106.
|
[78] | 王海娟, 李江鸿, 朱洁,等.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系统规划和管理.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1(6): 16-18.
|
[79] | 吴向培, 田俊量, 王建荣. 青海湖景区草地与湿地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青海环境, 2003, 20(3): 35-38.
|
[80] | 任志远, 宋保平, 张红. 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中国沙漠, 2000, 20(3): 86-89.
|
[81] | 陈志凡, 王晓岚, 赵芳敏,等. 人类活动对滦河源区湿地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39(6): 829-834.
|
[82] | 赵军, 魏伟, 冯翠芹. 天祝草原景观格局分析及景观利用格局优化. 资源科学, 2008, 30(2): 281-287.
|
[83] | 刘丽梅. 旅游企业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2008, 17(2): 166-174.
|
[84] | 吕君, 陈田, 刘丽梅. 旅游者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地理研究, 2009, 28(1): 259-270.
|
[85] | 刘丽梅, 吕君. 草原旅游发展中旅游管理部门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2): 160-165.
|
[86] | 吕君,刘丽梅. 草原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环境意识水平的调查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08, 24(1): 40-49.
|
[87] | 刘敏, 陈田,钟林生. 草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 干旱区地理, 2006, 29(1): 156-162.
|
[88] | 邹宇. 旅游产品的体验化设计与创新. 北方经济, 2005, 13(12): 41-42.
|
[89] | 孙芊芊. 试说草原民族文化旅游与旅游产品的开发. 内蒙古艺术, 2006, 27(1): 80-81.
|
[90] | 白音查干. 草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5(6): 11-26.
|
[91] | 黄河, 韩巍. 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中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协调. 前沿, 2008, 30(6): 94-96.
|
[92] | 柴庆雯. 内蒙古草原旅游市场营销策划. 才智, 2008, 8(17): 232-233.
|
[93] | 谷彦彬, 刘新和. 论草原旅游纪念品中蒙古族原生文化元素的体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7(4): 126-132.
|
[94] | 杨予海. 草原旅游与草原法律规范. 青海草业, 2005,14(1): 57-60.
|
[95] | 李树春, 毛兰英. 草原旅行中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 口岸卫生控制, 1999, 4(3): 36-37.
|
[96]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等. 内蒙古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
[97] | 王静. 旅游研究方法体系初探.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3): 13-18.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