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农业综合生产潜力指标体系及其模型改进

DOI: 10.11820/dlkxjz.2010.03.003, PP. 273-278

Keywords: 农业生产,指标体系,自然生产潜力,修正函数,综合模型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在系统分析自然生产潜力经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量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根据土、肥、水、种、密、保、管、工8个影响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构建社会经济生产潜力系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综合生产潜力指标体系;并引入社会经济修正函数对现有的农业自然生产潜力模型进行完善,构建农业综合生产潜力模型。农业综合生产潜力指标体系及其模型,为定量评估农业资源利用程度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References

[1]  崔文华, 辛亚军, 伶艳菊, 等. 内蒙古东部区主要作物降水利用率与生产潜力研究. 土壤通报, 2004, 35(5): 592-595.
[2]  邵晓梅, 刘春玲. 鲁西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估算. 中国农业气象, 2004, 25(4): 5-10.
[3]  刘卫东. 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 资源开发与保护, 1993, 9(4): 285-288.
[4]  郭秀锐, 毛显强. 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6): 705-711.
[5]  刘金铜, 由懋正. 河北沧州黑龙港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估算. 自然资源学报, 1991, 6(4): 318-325.
[6]  周锁铨, 戴进, 姚小强. 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方法的研究: 以陕西宝鸡地区为例. 自然资源, 1992(6): 56-62.
[7]  何长高, 尹忠东. 紫色土区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4): 110-114.
[8]  戴全厚, 刘明义, 王跃邦, 等. 东北地山丘领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与潜力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03, 23(1): 27-31.
[9]  高文彬, 江东, 杨小唤. 遥感数据驱动的耕地生产潜力模型与应用.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4): 597-602.
[10]  李方敏, 秦巧燕, 程彩虹. 宜昌市耕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 23(3): 342-346.
[11]  崔方, 李新平, 魏迎春. 新疆和田开发区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与土壤修正系数的确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3): 125-128.
[12]  刘瑞祥. 农业八字宪法浅说.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0.
[13]  孟庆香.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2-4.
[14]  竺可祯. 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的关系. 地理学报, 1964, 30(1): 111.
[15]  黄秉维. 华北平原农业和水利问题及农业生产潜力. 地理集刊, 1985, 17: 1-14.
[16]  龙斯玉. 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及区别的研究. 地理科学, 1985, 5(3): 218-226.
[17]  陈明荣, 龙斯玉. 中国气候生产潜力区划的探讨. 自然资源, 1984(3): 72-79.
[18]  李继由. 我国不同地区的作物光合潜力的计算. 农业气象, 1980, 1(4): 10-13.
[19]  梁荣欣, 张瑞雪. 水稻的气候土壤生产潜力估算. 自然资源, 1984(2): 68-73.
[20]  沈思渊, 席承藩. 淮北涡河流域农业自然生产潜力模型与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1991, 6(1): 22-2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