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

DOI: 10.11820/dlkxjz.2010.06.013, PP. 733-739

Keywords: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度,渭河流域,协调发展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随着人类对流域水土地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扩大,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演化逐步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文章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出发选择了与流域人地系统相关的40项指标,建立了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借助系统理论建立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对1996-2006年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6-2006年间,渭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响应明显,并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波动,呈现先好转后恶化再好转又恶化的反复波动态势。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度的研究表明,渭河流域耦合度增长很快,并呈现出一种S型规律,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开始时因资源开发需要,流域人地系统的耦合度发展缓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逐步适应,耦合度快速上升,最后受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限制耦合度将接近某一饱和水平。目前,渭河流域已处于过度开发阶段,资源环境危机也已处于潜伏期,若不注意环境保护、过度开发资源,将很快跨越现在的阶段,持续增长的经济水平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使资源环境系统不堪重负,环境质量不断降低,人地系统关系不断恶化,同时资源环境反馈于社会经济,系统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References

[1]  陆大道. 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 地理研 究, 2002, 21(2): 135-139.
[2]  毛汉英. 区域可持续发展机理与调控//陆大道. 地理学 发展与创新.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87-90.
[3]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经济 地理, 1991, 11(3): 1-4.
[4]  刘盛佳. 吴传钧院士的人文地理思想与人地关系地域 系统学说.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l): 12-18.
[5]  陆大道, 郭来喜.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 统: 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 地理学报, 1998, 53(2): 97-105.
[6]  樊杰.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与经济地理学. 经 济地理, 2008,28(2): 177-183.
[7]  宋长青, 冷疏影. 21 世纪中国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主要领域. 地理学报, 2005, 60(4): 546-552.
[8]  史培军, 王静爱, 陈婧, 等. 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 研究的趋向-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 会议透视. 地理学报, 2006, 61(2): 115-126.
[9]  Kesel R H, Yodis E G, McCraw D J. An approximation of the sediment budget of the lower Mississippi River prior to major human modification.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ems, 1992, 17(7): 711-722.
[10]  Christopher J B. River basin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 critical review. World Development, 1998, 26(1): 171-186.
[11]  Tisdale S. The Ohio River pollution survey, in relation to pollution problems in the Lower Ohio River Basi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941, 31(6): 605-610.
[12]  陈湘满. 论流域开发管理中的区域利益协调. 经济地理, 2002, 22(5): 525-529.
[13]  王琦, 陈才.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 地理科学, 2008, 28(2): 145-149.
[14]  关伟. 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量 化分析. 地理研究, 2007, 26(4): 685-692.
[15]  董锁成, 张文中, 方创琳. 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 规律探讨. 资源科学, 1999, 21(4): 15-21.
[16]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2: 224-225.
[17]  乔标, 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 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 生态学报, 2005, 25(11): 3003-3009.
[18]  李崇明, 丁烈云. 小城镇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 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4, 24(11): 134-139.
[19]  许振宇, 贺建林. 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状态分析. 资 源科学, 2008, 30(2): 185-191.
[20]  方创琳. 区域发展规划的人地系统动力学基础. 地学前 缘, 2000, 7(S2): 5-1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